《投资时报》研究员 罗艺
今年3·15晚会上,“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涉炒作遭遇曝光。“800元娃娃盲盒成本仅30元”“消费者花1万元买106套盲盒”等话题在3·15晚会后迅速冲上热搜。
上述曝光内容,均与泡泡玛特今年年初与肯德基餐饮品牌联名推出的盲盒套餐相关。而这次联名盲盒套餐活动,此前已受到中国消费者协会“点名批评”。
对此,泡泡玛特紧急回应称,将在第一时间对业务进行调整,并全部暂停定制盲盒业务,以杜绝可能的食品浪费,并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
在终端市场面临舆论压力的泡泡玛特,于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自2020年12月11日登陆港股以来,该公司股价一直跌宕起伏,市值与高峰期相比大幅回落。
截至3月16日收盘,泡泡玛特股价为32.60港元/股,较上市之后最高点107.34港元/股已跌去69.63%,较上市首日69.10港币跌去52.82%;总市值为457亿元,离最高峰逼近1500亿港元时相比,已蒸发近七成。
尽管此前披露的2021年前三季度运营数据均良好,尤其是在疫情期间,该公司第三季度同比仍保持75%—80%的正增长,但近两年潮玩赛道变得愈发拥挤,“万物皆可盲盒”现象的出现也让泡泡玛特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面临不小的考验。
在舆论场中压力增大
在“3·15晚会”将泡泡玛特送上热搜之前,该公司已因为联动肯德基推出盲盒套餐的事情在年初上热搜,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2年1月4日,作为肯德基中国35周年的营销活动,肯德基与泡泡玛特联名推出“DIMOO盲盒套餐”。根据活动公布的方案,顾客购买肯德基99元的家庭桶套餐,即可获得DIMOO限定款系列手办一个。这些限定款手办共有7款,以泡泡玛特旗下最受欢迎的自主IP产品DIMOO为原型,参考肯德基旗下汉堡、薯条、玉米、圣代、咖啡和炸鸡桶等产品进行设计,推出7款盲盒,其中稀有款——头戴炸鸡桶帽子的王牌炸鸡店长DIMOO隐藏款的出现率是1:72。
活动推出一周后,1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用“盲盒”诱导食品过度消费,当抵制!》的文章,直接点名“DIMOO联名款盲盒套餐”引发消费者抢购及社会广泛关注。文中指出,有消费者不惜一次性斥资10494元购买106份套餐,还有消费者为“求娃”而购买“代吃”服务,雇人代买代吃套餐而获得盲盒,甚至不排除将吃不完的食物直接丢弃。
中消协在文中说,肯德基作为食品经营者,利用限量款盲盒销售手段,诱导并纵然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
“板子”虽直接打在肯德基身上,真正引发抢购的“盲盒”合作者泡泡玛特也未能幸免。
1月14日,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即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首次提出单个盲盒售价一般不超过200元,禁止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等规定。
而在今年的3·15晚会上,泡泡玛特也直接被点名批评。晚会除了重述年初泡泡玛特与肯德基联名盲盒引发的抢购,还指出盲盒低成本高定价的问题,成本30元的产品,在二手市场上价格飙升至七八百元,以及质量问题和退换货纠纷。
针对3·15晚会的批评,泡泡玛特回应称,将第一时间对业务进行调整,在未来与食品行业的授权合作中,全部暂停定制盲盒业务,杜绝可能的食品浪费。
事实上,压力很难就此消失。与“市场炒作”结合越来越多的盲盒经济,在各平台遭遇的批评声越来越多,今年两会中,也有多名人大代表提出加强盲盒市场监管力度的建议。前述情况,对该公司业务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急欲摘掉盲盒标签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自2020年12月11日登陆港股以来,泡泡玛特股价一直跌宕起伏,市值与高峰期相比大幅回落。截至3月16日收盘,泡泡玛特公司股价为每股32.60港元,较上市之后最高点107.34港元/股已跌去69.63%,较上市首日69.10港币跌去52.82%;总市值为457亿元,离最高峰逼近1500亿港元时相比,已蒸发近7成。
泡泡玛特在资本市场上被“挤泡泡”的原因,除了盲盒营销不当带来的压力,更多的或与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相关。
尽管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一直想为公司摘下“盲盒”标签,但从该公司发展路径和业绩贡献指标来看,泡泡玛特确实是一家靠盲盒起家,且截至目前,仍以盲盒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
据泡泡玛特登陆港股前发布的招股书显示,该公司2017年至2019年营收分别为1.58亿元、5.14亿元和16.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56万元、9952万元和4.51亿元。在上市前连续两年营收增速过200%、净利润三年涨近300倍的泡泡玛特,业绩爆发主要依靠盲盒产品。
资料显示,在2010年成立之初,泡泡玛特只是一家单纯的玩具集合店,业绩也一直不温不火,根据此前挂牌新三板时的业绩显示,2014年—2016年该公司还曾亏损。
2015年对于泡泡玛特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当年,泡泡玛特引进日本流行的造型商品、超人气娃娃Sonny Angel,发现潮玩IP的商机,并在随后签约香港设计师王信明,推出明星IP Molly及其星座系列盲盒。此后,泡泡玛特搭上业绩快车。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2018年及2019年以及截至2019年及2020年6月30日止,泡泡玛特盲盒产品销售产生的收益分别为9100万元、3.6亿元、13.59亿元、4.02亿元和6.89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益的57.8%、69.9%、80.7%、74.0%和84.2%。
不过,在上市后公布的首份年报中,泡泡玛特并未单列出盲盒对业绩的贡献率,而且进一步提出,泡泡玛特将致力于丰富IP类型,扩大IP库,推出更多头部系列产品,以拓宽除盲盒以外的潮玩品类。王宁也曾在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多次强调,泡泡玛特不是一家盲盒公司,是基于IP的潮玩公司。
为何该公司急于抛开“盲盒”标签?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泡泡玛特将“IP+盲盒”的商业模式带火,这种原本门槛就并不太高的模式可复制性很强,文创、玩具、食品、化妆小家电等各行业零售环节,均迅速复制了“IP+盲盒”的模式。
同时,在泡泡玛特侧重的盲盒潮玩这个赛道,也有不少跟进者紧随其后,比如名创优品旗下的TOPTOY、52TOYS、酷乐潮玩、IP小站、X11等,让赛道竞争更加激烈。
从泡泡玛特上市前后的业绩增速也可以看出,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泡泡玛特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25.49%、227.19%、49.31%和117.72%,而2021年第三季度同步增长75%—80%。根据此前发布的数据估算,泡泡玛特2021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达98%,虽然增速在回升,但比起上市前两年连续超200%的增速相比仍“减速”不少。
而泡泡玛特财报中的另一数据更显示出“盲盒热”似乎正在降温。根据泡泡玛特2021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注册会员在2020年年底740万人的基础上增长近一倍至1141.5万,但复购率降至49%,2019年此项数据为58%。
为提升和拉动销售,泡泡玛特在销售上的投入不断攀升。半年报显示,该公司上半年销售成本同比增长130.53%,但营收增长同比增长为116.75%,投入产出不合预期。销售成本增速高于营收增速,也导致该公司毛利和净利双降,2021年上半年分别为63.02%和20.24%,而2019年分别为64.77%和26.85%。
泡泡玛特近年盲盒销量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
新业务拓展不易
为了摆脱对“盲盒”的依赖,撇开盲盒赛道拥挤和监管日益严格带来的影响,讲出资本新故事,泡泡玛特做出了不少尝试。
根据国外的IP商业模式的经验,一般是先出现优质和强势的内容,再依靠内容来推出IP的衍生品,比如泡泡玛特多次提及的迪斯尼,就是采用重IP的运营模式,先用丰富的故事,如迪士尼公主、米老鼠等打造出众多优质IP,然后开发IP衍生品和主题乐园等。
泡泡玛特则是先在IP的衍生品——盲盒上取得销量上的突破,而IP本身并没有丰富的故事和内容,这也对后续IP热度延续带来困难。
因此,在盲盒之外,泡泡玛特所涉足的新方向,也都处在“试水”的阶段。有消息显示,泡泡玛特在2021年8月成立了乐园管理有线公司,并在随后进行了一系列跟主题乐园相关的尝试。如在环球影城内开设售价全球概念店,入驻上海迪斯尼,在成都的宽窄巷子落成全国首家定制店,以及与上海豫园合作打造主题展。与朝阳公园达成的合作,则是打造城市市政公园中的线下乐园。
在内容端,泡泡玛特除投资了两部动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和《白蛇2:青蛇劫起》外,还在去年投资了动画公司武汉两点十分文化有线公司。
但不管是线下乐园,还是更前端的内容打造,都是需要重资产和长时间培养。王宁曾对外表示,时间的碎片化让现在的IP没有时间先讲长故事。没有讲长故事的时间,靠盲盒迅速“发达”的泡泡玛特,想要摆脱盲盒概念和标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 投资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