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更适合堂食场景,在始终存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火锅类餐饮品牌日常经营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上市寻求资金支持显得更加重要。
近期,餐饮品牌加速拥抱资本市场,火锅赛道的“选手”们显然也都不想掉队。
捞王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捞王”)日前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据悉,捞王或于二季度寻求通过港交所聆讯,并在主板挂牌上市。早在2021年9月初,捞王就曾向港交所递交过一次上市申请材料,但随后因过期失效。
市场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显示,按2020年收入计算,捞王是中国最大的粤式火锅餐厅,占有1.7%的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港股市场已经有海底捞、呷哺呷哺两大火锅品牌,七欣天也已于今年1月正式递表。或许不久后,这四大火锅品牌将在港股市场会师。
冲刺港交所主板
根据上市申请材料,捞王旗下目前经营着三大自创品牌,分别是主打商务、家庭聚餐的捞王锅物料理、主打一人食的锅季以及主打快捷便利少人聚餐的捞王心灵肚鸡汤。
捞王援引资料指出,粤式火锅市场虽然庞大但高度分散,2020年的总收入为630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收入计,其于2020年占1.7%的市场份额,而第二名市场参与者占1.1%。
从业绩端来看,2019年至2021年,捞王的营收分别为10.95亿元、11.25亿元和13.00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7794.9万元、6603.6万元和1312.9万元。
作为餐饮企业,捞王的翻台率也是外界关注的。数据显示,尽管收入一直有所增长,但捞王旗下的捞王锅物料理在2019年至2021年的翻台率却从3.0次/天下降至2.3次/天。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在门店方面,和已经上市的海底捞相比,捞王的规模并不大。最新版招股书显示,捞王在中国内地30个城市开设有149间餐厅,从2019年1月1日到2021年12月31日,其统计的餐厅数量由77间大增至148间。
在谋求上市的背后,也显露出捞王的扩张野心。捞王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建设2号中央工厂、在全国与全球开设新餐厅,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计划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分别开设44家、60家及80家餐厅,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内,其餐厅数量将再翻一倍多。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的购物中心数量预期将于2025年增长至约9600个。上述购物中心在选择餐饮商户时会考虑为顾客提供不同的火锅口味,而大部分火锅餐厅会供应川式辣味火锅。
过去几年,餐饮业受疫情的影响较大。捞王在其披露的材料中指出风险因素时,也提到了业务运营和财务表现已经且可能会持续受到COVID-19的影响。
2021年,捞王在14个城市的81间餐厅因疫情影响,面临暂停营业或客流量减少的局面,这些受影响餐厅的收入同比下降了17.7%。
赛道需资金支持
呷哺呷哺和海底捞被称为“火锅双雄”,在港股市场,这两家企业也经常被当作竞争对手。而不出意外的话,港股市场的火锅企业未来将增至4家。
在去年捞王首度递表后,七欣天于今年初也正式递表,申请赴港交所主板上市,联席保荐人为招银国际和国泰君安国际。
根据披露的信息,七欣天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扩大公司餐厅网络、加强供应链能力,以及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作为消费者喜好率较高的一个品类,火锅在中国餐饮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且市场庞大。餐饮大数据研究与测评机构NCBD(餐宝典)在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中预计,到2022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到2025年预计将接近1.3万亿元。
目前,两家港股上市火锅企业的业绩不太乐观。
今年2月,海底捞披露了一则盈利警告,表示根据集团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未经审核管理账目之初步审阅及董事会现时可得的最新资料的评估,其2021年全年预期录得净亏损约38亿元至45亿元。去年11月初,海底捞还对外宣布于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其中部分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
3月11日,呷哺呷哺也公布了盈利预警,2021年,其净利润亏损约在2.75亿至2.95亿元之间。呷哺呷哺方面指出,公司净亏损的主要原因包括,呷哺呷哺全年关闭约230家餐厅导致的长期资产一次性亏损,以及部分餐厅经营业绩下滑而导致的计提减值亏损,合计约2.2亿元;此外,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餐厅仍无法正常营业。
有餐饮行业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尽管火锅品类拥有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但当前这一赛道竞争者众多,网红品牌也层不不穷,如何持续获得消费者青睐,对企业来说是个挑战。此外,由于更适合堂食场景,在始终存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火锅类餐饮品牌日常经营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上市寻求资金支持显得更加重要。
资深零售专家王国平也向记者指出,疫情加速了一些原本现金流充沛的餐饮企业被动投入资本怀抱,资本入局后也有退出需求。另一方面,餐饮企业也在尝试如何与资本市场对接,双方起到共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