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镜片第一股”明月镜片(301101,SZ)披露在创业板上市后的首份年度报告。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6亿元,同比增长6.65%。尽管毛利率因原料成本波动出现小幅下滑,但销售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缩,致净利率上升0.82个百分点。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09.41万元,同比增长17.27%。
明月镜片在年报中多次强调其研发实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1.71规格镜片原料尚未达到自产条件,原料采购主要依赖外国厂商。
镜片业务毛利率提升
据明月镜片2021年年报披露,以自有品牌为主的镜片业务收入为4.5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2%,营收占比达到78.59%,对主营收入贡献较大。镜片业务毛利率达57.07%,近年来呈稳步上升态势。
2021年,明月镜片推出了两代青少年近视管理镜片,全面进军近视管理镜片市场。明月镜片表示,公司近年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截至2021年年末,功能镜片销售额占比为49.88%,在2020年49.80%的基础上再增长0.08个百分点。功能镜片和高折射率镜片占比双双提高,推动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和镜片平均片单价不断上升。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2021年,明月镜片整体毛利率分别为50.88%、54.95%、54.69%,其中镜片产品毛利率分别为53.76%、56.63%、57.07%。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公司直销模式下自有品牌镜片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16.07元/片、19.94元/片和23.03元/片。
在渠道方面,公司主要聚焦于国内市场,采取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面向全国数以万计的各类眼镜连锁店和眼科医院,公司2021年直销渠道收入为3.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0.08%;经销渠道收入为1.7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0.33%。
与行业中依视路、卡尔蔡司等头部品牌相比,明月镜片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占比尚存一定差距,但若以零售量计算,2020年公司则以10.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研发方面,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1786.62万元,同比上升1.37%,占营业收入比例则为3.10%,较2020年的3.27%稍有下降。
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明月镜片销售费用为1.1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约20%。这或许也能体现出公司对品牌建设的重视。明月镜片称,近年来公司推进“夺取中国镜片第一品牌”的大战略,加大品牌传播,加快渠道扩张,宣布永久性退出价格战,并有序退出过度竞争的低端低价市场。同时,公司表示,中国国内镜片厂商处于低价竞争之中,上规模的大多被外资收购,产品以OEM或ODM为主。
1.71树脂单体国产化有望实现
明月镜片表示,随着品牌认可度不断提升,公司聚焦中高折射率、功能片等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镜片品类,叠加快速进入青少年近视管理产品市场,未来将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成本方面,明月镜片的主要原材料包括丙烯醇、DMT等化工原料以及树脂单体等。2019年~2021年,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比例分别为56.74%、55.56%和57.8%,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产品生产成本影响较大。
在高折射率镜片市场,前沿的新型镜片原材料研发与生产主要掌握在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手中。近年来,对材料特性的掌控及实现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成为了行业的实质壁垒与关键。
早在2014年,明月镜片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1.71非球面镜片,突破高折射率伴随高色散的技术壁垒。但时至今日,公司尚未能实现1.71折射率产品原料自产。
据明月镜片招股书,至2021年年底,公司持续向MITSUI CHEMICALS、韩国KOC及其关联方采购包括1.71折射率在内的树脂单体,目前仅掌握实验室制备1.71折射率树脂单体的配方及制备流程。
为何尚无法自产?明月镜片表示,尽管公司的技术条件已接近量产所需,但由于1.71树脂单体存在制备条件苛刻、制备安全风险极高、关键原料硫化氢因资质原因批量采购难度较大等因素,因此生产1.71树脂单体存在一定障碍。
明月镜片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也表示,相较自行生产镜片产品,个别情况下通过对外采购镜片满足相应订单需求更具性价比优势;又因为特殊需求销售规模较小,如自产则成本较高,不具有经济性。公司会根据实际经营的业务需要,向其他镜片供应商采购半成品镜片或成品镜片。
2021年,明月镜片从主要关联供应商MLTECH CO.,LTD处采购材料花费3520.85万元,占年度采购额的20.35%。
公司在招股书中表示,目前,国内供应商也在积极探索1.71树脂单体原料实现量产的途径。截至2021年12月,益丰生化已对1.71树脂单体的重要原料环硫化合物的制备方式申请了发明专利。随着国内化工厂商研发活动的推进,1.71树脂单体的国产化有望于未来实现。
每经记者 张韵 每经编辑 梁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