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2月24日讯(记者 吴旭光) 近日,上海晋飞碳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晋飞碳纤”)向科创板发起冲击,拟IPO募资5.89亿元,分别用于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项目等。
近年来,晋飞碳纤营收和净利润增长较快,2019年至2021年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9.06%。2021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28.08%、209.05%。
不过,《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受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民用领域商业性尚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晋飞碳纤在销售规模、毛利率等方面与行业龙头公司仍有较大差距。
(资料图)
数据显示,晋飞碳纤核心原材料供应五成来自海外,对单一供应商依赖度高。在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情况下,其风险敞口也越来越大。
综合毛利率“原地踏步”
晋飞碳纤主要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织物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部分贸易业务。
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6月末(以下称“报告期”),晋飞碳纤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3亿元、1.86亿元、2.38亿元和1.3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5亿元、0.11亿元、0.35亿元和0.2亿元。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晋飞碳纤实现业绩双增长的同时,净利润的增速明显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速,2020年和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26%和209.05%,同期营业收入的增速分别为51.22%和27.96%。
有业内人士对此分析,二者增速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和产能达产使得单位成本下降等因素导致。报告期内,晋飞碳纤的碳纤维采购价格分别为206.04元/kg、208.38元/kg、181.06元/kg及159.54元/kg,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不过,原材料采购价格降低的同时,晋飞碳纤的毛利率却“原地踏步”。报告期内,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3.87%、27.69%、35.90%及33.43%。
究其原因,晋飞碳纤毛利率停滞不前的背后,一边是受制于2020年原材料进口管制影响,晋飞碳纤无法向毛利率更高的航空、轨道交通、军工等领域等延伸,导致公司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及服务营收减半,营收占比由2020年的53.02%下降至2022年6月末的24.10%。
另一边则是,晋飞碳纤面向低端市场、毛利率较低的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销售占比大幅提升,由22020年的20.91%逐年提高至2022年上半年的58.42%,成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华南一位新材料行业分析师刘凯(化名)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晋飞碳纤的高性能碳纤维预浸料业务主要面向低端市场的民用领域,尤其是体育休闲市场的增量并不明显,原因就是下游成品造价太高。
“按照碳纤维材料成本价100-200元/kg计算,制造成成品后的羽毛球拍、碳素渔竿等,市场售价约在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跟传统的铝材、钢材比较,性价比并不高,也导致了当下碳纤维产品用量有限。”刘凯进一步分析。
《科创板日报》记者以投资人的身份致电同行业头部公司电光威复材,其工作人员表示,其实早些年我们也曾在民用领域有布局,但后面慢慢缩减。虽说民用领域是碳纤维应用的最大场景,但由于国产碳纤维以及以碳纤维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的整体技术工艺水平存在差距,使目前除个别领域如光伏叶片、碳梁应用场景外,碳纤维多数民用领域的商业成熟性不足。
受原材料供应制约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晋飞碳纤的实际控制为朱家强,直接持股36.09%,并通过精杉投资间接持股12.69%,合计控制公司48.78%的股份。
值得关注的是,朱家强与日本东丽渊源颇深。公开资料显示,朱家强曾于2000年11月至2009年4月,任东丽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碳纤维机能素材部部长,该公司正是东丽集团在中国发展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基地。
报告期内,晋飞碳纤向日本东丽采购的碳纤维金额分别为0.32亿元、0.29亿元、0.16亿元及0.43亿元,占碳纤维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9.23%、72.01%、28.31%及58.25%,为公司碳纤维原材料的第一大供应商。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晋飞碳纤还存在与日本东丽进行既采购又销售的情形,采购金额分别为285.05万元、456.15万元、745.67万元和352.34万元。
据了解,碳纤维作为新材料的一种,广泛应用于诸多行业领域,可以高端至制造大型飞机机身,也可以低端至用于高尔夫球杆等体育用品,但属于国外出口管制产品。
进口日本碳纤维材料时,中国企业需要签署并向日本管制局提交最终用途声明,美国则需要中国企业取得中国商务部出具的载明碳纤维最终用户及用途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说明》。
据悉,晋飞碳纤早在2020年下半年,因日本东丽出口碳纤维流入了未获许可的中国企业,日本经济产业省对日本东丽实施了行政指导警告。受此影响,日本东丽暂停向公司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公司供应碳纤维,直到2021年下半年才恢复供应。
晋飞碳纤方面表示,若未来因相关政府的管制与指导、日本东丽等碳纤维供应商的出口许可等因素,使得公司向日本东丽等碳纤维生产商的采购受阻,公司将面临原材料供应的风险。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碳纤维行业原料采购整体趋于多元化和本土化,晋飞碳纤应该加强与国内外其他优质供应商的合作,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抛开产品来看,晋飞碳纤更多的是在用销售逻辑做事情。”刘凯补充道,明知有断供的风险,拒不更换供应商,除了‘拼产品’之外,也不排除‘拼渠道’、‘拼关系’的可能性。
针对公司核心产品竞争力以及跟日本东丽的合作关系等问题,《科创板日报》记者向晋飞碳纤发去采访函并多次致电,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