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公告显示,第4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中,3家上海环保企业上榜,其中1家首次取得动力电池再生利用资质,标志着上海动力电池属地化回收体系建设有新进展。
今年7月,《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上海要发展退役动力蓄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同月,上海第一条本地化动力电池拆解利用产线建成。可以看到,上海市正在逐步探索可行有效的属地化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长效机制,并用智能化、低碳化的回收模式为全国汽车行业提供新的经验。
探索回收利用长效机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轮“白名单”公告中,上海市有3家企业入围,分别是上海伟翔众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毅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鑫广再生资源(上海)有限公司。这是上海第一批本地环保企业集体入围,成为国家“正规军”。本次入围的3家企业中,伟翔众翼同时获得梯次利用资质和再生利用资质,是目前全国88家入围工信部“白名单”企业中为数不多具有双资质的企业,也是上海首家具备本地化动力电池拆解回收能力的企业。
梯次利用,顾名思义为轻度报废的动力电池分级、降级再利用,难点在于电池分级。再生利用指将重度报废的动力电池进行拆解、原材料回收,难点在于拆解还原。再生利用对企业的技术、安全和环保要求更高,但却是废旧动力电池“物尽其用”的最终端必要环节。
近年来,上海市相继出台多份政策文件提及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并明确动力电池回收属生产商责任制范畴。
从官方动作上来看,2019年起,上海市开始集中建设电池回收服务网络,截至2022年年中建成420个暂存性电池回收服务网点,9个第三方集中存储网点。2021年3月,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成并启用,保证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数据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从官方法规到企业获批,从数据收集到线下管理,一条清晰的脉络显示,上海市正在加速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探索在本地进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长效机制。只有处理好车载动力电池回收环节,才能使上海的新能源产业链更加完整,让节能降碳的目的真正贯彻到底,助力上海新能源汽车完成“从绿色到绿色”的生产闭环。
“智造”与环保双管齐下
想要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离不开企业这个市场主体。“为推动上海新能源产业链的发展,上海市鼓励有技术、高产业附加值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落地上海。”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绿色低碳战略发展部主任金颖说。
伟翔众翼股东、伟翔中国总裁黄伟介绍,上海对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甚至是员工的职业健康都“卡”得很严,这反过来也成了企业技术升级的动力。为落地上海,伟翔众翼嘉定工厂采用了湿法萃取的技术路线,并通过低能耗、低排放的加工工艺,实现废气无害化处理和废水的100%回收利用。
在伟翔众翼的工厂中,记者已经很少见到工人的身影。据了解,这是因为伟翔众翼的工厂只有20余名工人。依靠视觉检测系统结合工业机器人,企业产线已实现高度自动化。上海毅信也已经开始使用全自动机器人。工厂梯次利用20道工序下来,能达到平均每20至30分钟处理一个电池包的水平。
未来,上海将联合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尽快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为上海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发展目标提供良好支撑。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关键词: 电池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