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留沪,让老顾客吃上好鱼:短讯
2023-01-24 07:49:44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谢飞君

1月20日早上7时,宜山菜场55号水产摊位前,买鱼的顾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挑鱼的间隙大多还会询问老板春节假期是不是营业、能不能送鱼上门。这是“2022年全国最美家庭”杨晓月家的摊位,对于顾客们的询问,他用略带安徽乡音的上海话统统给予肯定回答,因为他和妻子袁陈红早已商定,今年春节全家留沪,确保老顾客新年吃上新鲜好鱼。


(资料图)

忙,是杨晓月家水产摊位的常态。从1992年在宜山路一带开始卖鱼算起,杨晓月已经当了31年卖鱼郎。从最早的流动摊位,到如今三四十平方米的固定摊位,他凭着质量、诚信和善意积累下一批“铁粉”。这份生意起早贪黑,赚的本是辛苦钱,但杨晓月夫妻俩还热心公益,从2002年起,菜场周边小区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时常能吃到他们夫妻俩免费送的鱼。

卖鱼郎

每天清晨6时,戴上头盔、口罩的杨晓月在自家的水产摊位开始起一天的张罗。要不是他还套着袖套、手套,穿着杀鱼专用的油布围兜,很容易被认作是一位外卖骑手。

“今年年味很浓,菜场人气回暖。”这个春节假期,杨晓月全家留沪过年,小年夜、大年夜两天,他家鱼摊每天的营业额都超过了5万元。

“年初三我要留亲眷吃饭,鱼肯定要给我一早送到哦。”不少买鱼的顾客临走不忘和他确定新年订单。他一边手脚麻利地处理手中的鱼,一边眼含笑意地嘱咐顾客在微信上写明要求。这也解释了他那身外卖骑手的打扮——除了鱼摊上的生意,微信顾客群里每天也不时跳出订单。为了不增加老顾客们的支出,这些散落在不同小区的单子,大多由他和家人配送。

“我卖了30多年的鱼,不少顾客已经搬家离开这一带,他们继续找我买鱼,是一份信任,我肯定要送去;还有一些顾客,从四五十岁起一直在我这买鱼,现在成了七八十岁的老人,腿脚不方便了,我更要去送。”因此,杨晓月的卖鱼摊,辐射半径越变越长。卖鱼郎送货忙,却也累得心甘情愿:“一般一个摊位一天能零售卖出一百斤鱼就不错了,我家每天能卖出五六百斤,生意好的时候,能卖出一千多斤。”

选品官

1月20日当天的买鱼顾客中,有一位热心的爷叔跑到杨晓月的摊位,把自己小区所有的订单都接走了。上海居家防疫期间,杨晓月家为老客户提供的平价蔬菜和鱼广受好评,因为品质好、价格公道,有些小区保留了“团购”的习惯。老顾客的认同,也成为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最大动力。

杨晓月老家所在的村庄四面环水,从小生活在水边的他,对鱼虾有天然的鉴别力。“刚卖鱼那会,哪里的鱼都好吃;受水质影响,现在很多淡水鱼虾的口感不如以前了。”为此,杨晓月经常开车到安徽芜湖、浙江衢州等地找鱼。哪怕是在批发市场,杨晓月也总能通过“望闻问切”筛选出更好品质的鱼。“以鲫鱼为例,好吃的鲫鱼有一种独特的体香,我一闻就知道。”

公益人

1月19日,小年夜的前一天,杨晓月带着孩子给菜场附近的环卫站送去了180条大鳊鱼。类似的举动,他从2002年坚持至今。那一年,卖鱼生意有了盈余的他,在小区居委公示栏看到了一则捐助信息,于是他向居委要了10户困难家庭名单,坚持每周给这些家庭送鱼。当时杨晓月和妻子租住在附近小区,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一些得到帮助的居民得知他家境况后,甚至不舍得他这样慷慨付出。但杨晓月坚持了下来,过去二十年,附近的困难居民、孤寡老人、环卫工作人员都吃过他送的鱼。

“也许,我这一辈子只是卖鱼,但做一行,爱一行,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是杨晓月的微信备注。从不到二十的年轻小伙到年近五十的中年大叔,他确实成了一名专注的卖鱼郎,也凭着这份营生,在上海立足,和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度连接。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