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也越发显现。
(资料图)
今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基础研究怎么投
作为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是突破核心技术问题的根源所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此外,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基础研究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
尽管我国基础研究投入逐年增长,但仍有进步空间。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当前我国在一些方面都有“卡脖子”的技术短板,怎么样从源头上找,把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搞清楚,就需要从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另外,基础研究还是要发挥优秀团队、优秀人才的作用。要真正有一些做基础研究的高水平科学家以及团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也围绕基础研究发表了观点。
在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看来,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是“源动力”“元实力”。在3月5日下午举行的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现场,金力建议,探索超常规、长链条、开放的未来顶尖人才培养模式,下探基础教育、上接高水平人才,把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融合起来,合力造就“大师”而不是增加“掐尖”焦虑。
他建议,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主渠道功能,以选人、选好问题为导向,设立8~10年甚至更长周期项目,支持有潜力的科研人员挑战长周期、高风险、颠覆性研究工作等。
根据新华社发布的《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23年主要收支政策第二点就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其中包括,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健全适应新型举国体制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全力支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试点。研究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强任务和经费统筹。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安排65亿元、增加20亿元,推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高地。
谈及基础研究接下来的部署,王志刚表示会围绕产出重大原创成果这个主线,把目标导向、市场导向和自由探索这三方面平台都建好。
“一是加强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往前看,下一步应该干什么。这是非常难的,这就是从0到1.二是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三是加强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基础研究。真正产业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基础上找源头,找答案,找方法。”他在上述国新办发布会上说。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认为,接下来加强基础研究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比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并通过健全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努力提升投入的有效性和效率。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夯实基础研究的人才之基。
“还要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凝练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和储备性研究。并从科技评价改革入手,探索基础研究评价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基础研究队伍的积极性。”陈强告诉记者。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地位
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企业从“技术创新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主体”,这一转变也对企业参与科技活动有了更高要求。
王志刚在5日举行的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党的二十大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这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成果应用的主体,才能使企业从源头全过程参与,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都能发挥主体作用。”
官方数据显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
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在近日的发布会上表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转变成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至少有两个表明,一是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里面的摆位进一步提高,二是表明企业要在全链条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吴朝晖看来,从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看,我国经济已经转向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求企业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点,发挥黏合作用甚至牵引作用,从而贯通起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链条。同时,要求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更多力量,这一点也是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的通用做法和成功经验。
不过,在基础研究方面,企业的投入仍然还有提升的空间。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薛姝、张明喜在《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从支出结构看,企业内部基础研究支出很少,大型企业基础研究支出比例相对更少。目前企业研发经费主要投在了试验发展环节,其次是应用研究,只有极少量投入到了基础研究。从总体结构看,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在全国基础研究支出中占比很小,2020年该比例仅为6.52%。
该文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有诸多原因,包括企业主观原因,不愿意承担基础研究的高风险,创新生态方面创新主体分工与协作机制仍不完善等。
陈强告诉第一财经,当前,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原因有多个方面,不同类型的企业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比如,国有企业还未能有效激发国企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意愿,挖掘其创新潜力需要从科研人员考核、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着手,进行整体性改革,同时,要建立容错机制,消除领导干部和科研人员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顾虑。民营企业是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关键是要为其创新能量的释放创造更多便利性条件,营造更公平的环境。
王志刚5日称,下一步,科技部会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要努力形成一种生态,有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就是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管是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只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来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科技部都会全力支持,而且在权利、机会和规则三个方面平等支持。”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