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今距离各家公募密集布局中证1000指数增强型基金已近一年,目前全市场中证1000指数增强型基金多达27只(份额合并计算),产品的增强效果显著,近一年超基准收益6.5%,基金管理规模也激增2.5倍,最新规模超218亿元。
(相关资料图)
多位基金经理对此表示,由于中证1000成份股市值较小,市场关注度低,分析师覆盖度不足,市场对该类股票的定价有效性较低,叠加近两年中小盘占优的市场风格,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期权上线等,都让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实现了规模和业绩的走强。随着A股机构化和有效性不断提升,指数和指数增强类产品仍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一年超额收益6.53%
中证1000指数增强产品表现亮眼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全市场成立满一年的7只中证1000指数增强型基金,近一年平均超越基准收益率6.53%。
其中,万家中证1000指数增强近一年超基准收益10.84%,是超额收益最多的品种;天弘、招商、建信、华夏、创金合信等多家公募旗下的中证1000指数增强产品,近一年超基准收益也超过5%,展现了不错的超额回报。不过,也有部分中证1000指数增强,跑输了业绩基准6.26个百分点。
谈及该类产品的超额收益,万家基金总经理助理、万家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经理乔亮表示,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中证1000指数成份股以中小盘为主,中小盘分析师覆盖程度相对较低,市场定价有效性相对较弱,量化模型有助于提升中小盘股的定价效率;二是中证1000指数行业分布均衡,权重分散度高且个股差异性强,不会被少数股票主导走势;三是中证1000指数增强赛道不拥挤,使得多因子增强策略更容易在中证1000上做出较高的超额收益。
“万家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选股收益,行业和风格收益贡献相对有限。”乔亮称。
建信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经理赵云煜也表示,从业绩归因的角度,我们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个股的选择;而选择的背后,则是用个股基本面数据、量价指标和一致预期数据等计算得到的,能够一定程度解释股票收益的“因子”,这些长期有效的因子帮助我们选到长期能够战胜基准的股票。
“本质上来讲,增强收益的来源还是市场定价的偏差。而中证1000指数本身构成较为分散,且相对大盘宽基指数,关注1000的机构投资者整体还是偏少的,所以就相对更容易做增强。” 赵云煜称。
创金合信基金首席量化投资官、创金合信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经理董梁也表示,中证1000指数成份股以小盘股为主。这些股票市值较小,市场关注度低,分析师覆盖度也较低,因此市场对股票的定价有效性较低,股价偏离合理价位的可能性较高。量化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找出定价偏差并投资获益,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从而可以实现较为显著的超额收益。
虽然整体收益效果不错,但部分产品增强效果出现了负回报,为避免增强效果的反噬作用,各家公募也将通过提高投资能力、持续完善模型、控制风险暴露等方式,实现更好的增强效果。
赵云煜认为,指数增强基金通过和基准指数差异化的配置,期望得到更好的收益,但配置上的偏差本身就形成了相对风险,因此指数增强基金是完全有可能获取不到增强收益,甚至负增强的。而且随着A股市场有效性的逐渐提升,增强的难度也是会逐渐增大。从基金管理人的角度,我们倾向于持续开发改进模型,捕捉不同的信息来源以提升自家产品的个体优势。
董梁也认为,随着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的规模增加,超额收益会逐步摊薄。这就要求基金管理人不断提高自身的投资能力,维持增强效果。“为有效控制负的超额收益,除了提升模型选股能力外,还要控制好风险暴露,减小回撤。”
“量化策略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由市场周期引起的风格切换,以及由政策导致的系统性风险,通过事前控制行业、风格暴露,使组合在各个风险因子及行业因子上的暴露安全可控。” 乔亮也称。
规模同比激增2.5倍
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超额的投资回报和对指数的长期看好,也带来了该指数规模的快速增长。
从产品规模看,截至2022年年报,全市场20只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总规模达到162.74亿元,同比激增2.53倍。如果算上2023年新成立的7只中证1000指数增强产品,全市场共有27只该类产品,总规模已超过218亿元。
谈及该类产品2022年熊市逆市增长的原因,赵云煜分析,第一,随着当前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中证1000指数覆盖了一批A股的小市值公司,不管从投资基准还是资产配置都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参考;第二,2022年中金所上线了中证1000的股指期货和期权,为这个指数的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提供了优秀的风险管理工具,创造了更好的投资环境;第三,今年开年以来,小盘股整体也表现出了更强的走势。
乔亮也认为,一是中证1000指数近两年表现较好,叠加近几年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新兴产业长期占主导的趋势中,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市场呈现出中小盘占优的风格;二是近两年中证1000指数估值较低,具有较好的安全边际;三是中证1000盈利增速较高,具有较好的成长性;四是2022年7月份中证1000股指期货与期权的推出,有益于填补投资者在对冲小盘指数时的空白,使机构资金能够长期配置到中小盘上,叠加中证1000ETF及指数增强产品陆续发行,提高了小盘股流动性与成交活跃度。
董梁也认为主要因素是2022年7月推出了中证1000股指期货,在中证1000指数上可以构建的投资策略得以丰富,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参与。另外,2022年7月成功发行的几只中证1000ETF,吸引了投资人的关注,也带来了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的规模增加。
虽然短期规模增长显著,但他们认为,随着A股机构化和有效性的不断提升,指数类产品未来仍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指数增强基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董梁分析,指数增强产品作为一个整体,相对于标准化的指数基金或者ETF来说还是有稳定的超额收益的,但是规模却远远小于指数基金和ETF.长期来看,指数增强产品确实有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指数基金和ETF的潜力,前提是能够维持明显的超额收益。
乔亮也表示,指数增强产品未来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首先指数增强产品收益分为两部分:跟踪指数收益+alpha收益,投资者理解和跟踪相对容易;其次量化的优势在于选股的宽度,即可以覆盖全部A股,随着主板注册制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公司在A股上市,也就是说选股的宽度增加,对量化选股是比较有利的;最后,随着新的方法和技术发展,为量化选股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也会带来新的超额收益。
赵云煜也认为,相较主动权益基金,指数增强产品作为指数产品,依然具有表现更贴近指数,风格更为明晰,且费用相对低廉的优势;而相较于被动指数产品,指数增强基金具有更高的长期收益空间,因此我们非常看好指数增强产品的发展。
“从产品形态上分析,指数增强产品可以替代一部分当前对收益有更高要求的被动指数投资者的需求,也可以替代一部分对风险管理有更高要求的主动权益投资者的需求。这三者同样作为高仓位的权益型产品,区别主要就是和基准之间的相对偏离和因此带来的预期收益。但是长期来看,我们看好被动指数产品和指数增强产品发展空间。”赵云煜称。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