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机制常态化 “博弈资金”回归理性
2023-06-14 07:32:19    上海证券报

在退市机制常态化的背景下,“博弈资金”逐渐回归理性,A股市场上一度盛行的“退市股”炒作今年以来几近绝迹。


(资料图片)

6月13日,顺利退、和佳退和银河退3只股票正式进入退市整理期,预计最后交易日为2023年7月5日。截至收盘,顺利退暴跌78.26%,和佳退和银河退的跌幅分别为69.09%、46%。

6月12日,两只正式进入退市整理期的股票同样出现暴跌。其中,新文退收报0.24元,跌幅高达73.33%;奇信退收报0.48元,跌幅高达70.73%。

根据相关规定,进入退市整理期的公司,首日交易无涨跌幅限制,其后每日涨跌幅限制为10%(科创板为20%),退市整理期为15个交易日。

今年以来,A股退市公司名单持续更新。6月12日晚间,*ST文化、*ST易尚和*ST光一被深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上述3家公司均为财务类退市,将自今年6月20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当日晚间,另有*ST天润、*ST弘高、*ST海投宣布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风险,均因触发面值规则濒临退市。

自2020年底交易所发布一系列退市新规以来,A股市场退市节奏不断加快。在全面注册制背景下,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常态化退市机制进一步加速推进。数据统计显示,1999年至2019年的20年间,仅有60多家公司被强制退市。从2020年开始,A股市场被强制退市的公司逐年增加,2020年为16家,2021年为17家,2022年为42家。截至6月13日,2023年已经有10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程序。结合Choice数据、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年内或有43家左右的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

退出渠道多元化是近年来退市机制加速推进的另一大特征。2021年是退市新规实施第一年,当年强制退市公司17家,其中10家为财务类退市,7家为交易类退市。2022年,强制退市公司数量达42家,其中39家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占比超九成。2023年以来,交易类退市、财务类退市等案例不断涌现,其中*ST泽达、*ST紫晶作为触发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的案例,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中国证监会此前表示,良性循环的资本市场需要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持续检验与监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最终在A股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氛围,推动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升,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实现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回顾2020年以来退市股的市场表现,可以看到退市机制常态化后投资者心态逐渐回归理性。此前,市场一度出现部分“面值退市股”在股价尚有一线希望回到1元以上时,股价走势或上演“地天板”,或连续涨停。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以往收盘价连续低于面值的退市股退市前夕仍会有资金炒作,这主要是由于部分资金对公司或大股东存在“保壳”幻想。但进入今年以来,这一类似的资金炒作行为几近绝迹。

中金公司认为,A股市场强化退市制度有助于保证股市合理供给,并助力提高A股的回报率。常态化退市机制的加速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减少投资者“炒小”“炒差”行为,促使投资者关注基本面优质、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公司,培养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