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 保护维护金融秩序
2022-03-15 09:27:26    深圳商报

金融消费者是金融业发展的根本,唯“本”固,“业”方安。当前金融创新加快,金融产品复杂程度提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更显重要。尤其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兴金融产品和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市民在体验到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犯的事情时有发生。

对此,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据统计,去年全年,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开出5205张罚单,合计罚没25.9亿元,创3年新高;今年首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出633张罚单,处罚金额累计达2.05亿元。对金融机构而言,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是维护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也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

科技向善,实现更深层次消费公平

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消费业态的快速升级,不同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但是一些平台和经营者违背“科技向善”的伦理价值追求,出现金融大数据杀熟、“算法共谋”等乱象。

一些金融机构在数据采集时,未经授权私自收集个人信息或设置“不授权就不能使用”的霸王条款,超范围过度采集用户个人身份、行为、偏好等隐私数据,致使消费者被置于“隐私裸奔”的尴尬境地。使用数据的时候,又以“精准定制、个性化服务”为名肆意开展用户画像,将大数据作为杀熟、过度营销、诱导消费的工具,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些违背金融科技初心使命,打着“科技创新”的幌子模糊业务边界的行为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年来,相关监管部门多措并举加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各种与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相关的法案密集发布,种种监管信号表明数据规范、信息安全治理已成为金融业监管的重点工作。

关注特殊群体,促消费公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近几年,金融行业也在积极开展金融适老化改造,助力老年人搭上“数字高速列车”。同时,行业也在加大对未成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特殊消费群体的保护力度。

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表示,老年人来柜台办理业务时普遍存在畏难情绪,面对一系列数字化的设备无从下手。对此,多家银行保险机构都增加了对特殊客户的温情行动。比如针对残障人士,网点入口设置无障碍通道,方便客户出入;柜台前配备大字号的服务指南、老花镜、放大镜、轮椅等设备设施,方便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找到适合自己的“帮手”;针对因特殊情况无法亲自到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不少金融机构在收到需求之后会借助线上平台,提供线上服务或上门服务,解用户的燃眉之急。

深圳金融业在今年“3·15”主题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活动期间,都不约而同将一老一少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宣传人群,组织推动金融知识进社区、进校园,掀起金融知识宣教热潮。各金融机构依托“金融明白人”微信、抖音账号,搭建了一个综合性的金融宣传教育平台,宣传金融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八项基本权利、维权救济方式等,大力倡导消费公平、依法维权,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共促消费公平是促进全体消费者的消费公平,使特殊人群享有均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身份参与消费活动,在基本公共服务消费需求不断满足的基础上跟上时代消费步伐,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实现更大范围的消费公平。

低碳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现如今,低碳、绿色生活已成共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领域更能让大众体验到低碳生活带来的实在感,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消费市场新常态。通过多种金融手段的合理运用,全面融入ESG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绿色金融领域进行深入探索与积极实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当下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深圳辖区金融机构努力推行线上化服务,通过搭建线上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办理业务时无需亲自到网点、免去纸质合同的参与等,有效避免线下出行与纸张消耗产生的碳排放。在业务推进的各个环节和流程中,引入区块链技术,持续推动网络化、电子化、无纸化、线上化,实现零纸张服务,推动绿色消费的实现。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金融安全、促进消费公平工作仍任重道远。(邱清月)

关键词: 消费者权益 金融秩序 金融创新 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