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晚间,汇源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感谢!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重整通过》的公告,称公司重整方案已经获得通过。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汇源而言,重整方案的通过,至少意味着这家国内的“果汁大王”有了可行的求生机会。如果重整成功,凭借汇源的品牌价值以及当前的市场份额,业界对于汇源的发展抱有乐观态度。新的重整投资人还表示,汇源力争三到五年内实现A股上市。
重整方案通过
6月27日晚间,汇源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称,汇源重整方案已在6月24日获得通过,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批准。
汇源用“意义重大”来形容此次重整方案的通过。汇源在重整通告中表示,今年恰逢汇源成立三十周年,这次重整与转折意义重大。汇源将继续扎根北京,辐射全国。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汇源破产重整方案通过,对汇源而言是一剂强心针。其实,汇源经过多年的停牌、退市等的折腾,其上下游、整体团队、客户层面对于汇源的向心力有所下降,而此次重整方案的通过,对于提振市场、渠道、团队等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整方案的通过,至少意味着汇源有了可行的求生机会。在这之前,汇源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业务压力大,市场发展面临着不确定性。有了这次重整机会,意味着汇源有了转变的可能性。”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补充道。
就此次重整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对汇源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根据公开资料,汇源是汇源果汁的核心资产和运营方,成立于1994年12月,注册资本约为3.2亿元,拥有北京销售中心等分公司5家、全资子公司9家及参股公司3家。
从港交所退市,再到不得已进入重整程序,汇源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资料显示,2021年1月18日,汇源被港交所摘牌。导致汇源被摘牌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对子公司的一笔42.75亿元的贷款,当时这笔贷款既没有签署协议也没对外披露,因而违反了港交所的上市规则,导致了股票停牌。随后在2021年7月16日,经债权人申请,法院裁定汇源进入重整程序。
债务有望解决
“汇源果汁”品牌曾一度占据中国果汁市场第一的位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在中国100%果汁市场,按销量计算份额,汇源占据53.4%,第二名占29.5%。
一笔收购案的失败让汇源出现转折。
2008年,可口可乐为了弥补自身在果汁板块的不足,开出179.2亿港元,计划收购汇源果汁。2009年,商务部因反垄断终止了可口可乐控股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的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汇源为了满足可口可乐收购条件,砍掉了三分之二销售渠道,这为后来汇源业绩的下滑埋下了隐患。
2011年汇源开始出现亏损,并且一直持续。与此同时,汇源的债务也逐渐增加。根据汇源的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汇源的净利润只有不到5000万元,而其债务规模就已经达到了133亿元,负债率高达52%。据了解,当下汇源总负债规模约为80亿元。
重整计划通过,汇源上述债务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据了解,上海文盛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盛资产”)将作为汇源重整投资人计划投入16亿元资金,成为汇源控股股东,有望将汇源债权清偿率从模拟清算下的6.1%,提升至全额清偿。同时,文盛资产还将为汇源设计最佳的证券化方案,力争三到五年内实现A股上市,有望为转股债权人与投资者带来可观回报。
业内人士表示,汇源目前最关键的就是债务问题,如果债务问题能够在重整中顺利解决,汇源或许有望继续在果汁市场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竞争加剧
债务问题有望在重整投资人的帮助下得以解决,但汇源面临的市场已经发生改变。
当下,国内果汁饮料市场新品牌层出不穷,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农夫山泉对标汇源果汁市场推出农夫果园、NFC果汁;可口可乐推出美汁源;统一推出鲜橙多;娃哈哈、乐百氏等都对汇源果汁市场份额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与此同时,有数据显示,果汁饮料市场在逐渐萎缩。根据中国饮料协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饮料行业产销量中,瓶装水、果汁饮料和碳酸饮料分列前三名,占比分别为40.5%、18.56%和16.08%。到了2020年,饮料呈现以包装饮用水、即饮茶饮料和碳酸饮料为主的新格局。这对于主要布局果汁饮料市场的汇源而言并不利好。
在朱丹蓬看来,汇源作为中国第一的果汁品牌,仍具有品牌价值及产业链优势,而产业链的完整度将成为未来快消品企业竞争的核心资产。只要新的资本顺利进入,将给汇源带来不小的改变。
据了解,在文盛资产投入的16亿元资金中,除部分资金用于支付汇源破产费用和偿还小额债权外,90%以上资金将用于汇源的生产经营升级和强化。
此外,文盛资产还将为汇源导入产业协同资源和产业战略资源,巩固企业生产,增加线上线下订单,促进消费升级,做好市场下沉,助力汇源讲好新时代品牌故事,拓宽消费场景,拓展全国市场。
朱丹蓬表示,当下,汇源果汁在市场中占据着30%多的市场份额,如果投资人、汇源领导层在此次重整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在后续的发展中进行大规模的产品创新、渠道改革等,业界对于汇源的再起步还是持乐观态度。
北京商报记者张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