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与中学的逼仄不同,是占地更加宽广的自由,和大学生青春洋溢的笑脸。不止是高三的学子,就连许多家长,也对大学校园饱含憧憬,只为了心中那个没来得及实现的梦。
(相关资料图)
大学校园的自由,囊括对外界的包容性,在口罩之前,不少大学都是完全的对外开放状态,在周末的大学校园内,会看到在学校内散步的家长,带着刚上小学的孩童,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这些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吸引他们的不止是大学校园的美丽,还有对下一代的期盼,希望耳濡目染的教育,更能勾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越优质的名校,渴求参观的校外人员就会越多。就比如国内数一数二的名校——北京大学,在开放校园之后,想进学校参观的校外人员,已经在预约通道排起了长队。
到目前为止,不少高校都开放了校园参观,但像北大一样盛况空前,大家抢着去参观,甚至比个别景点都热闹的大学校园,却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从呼吁北大尽快开放,到家长直言:真下头,外界对北大的评价,似乎在一夜之间跌破谷底,只因一部分人掀起了“付费”入校的浪潮。
起因是北大刚开通校园时,采取了三种方式供校外人员参观北大:一是通过公众号预约登记,二是通过北大学生预约,每名学生每月可以帮助8名亲友预约获得入校资格。
三是申请北大教务登记的“旁听生”身份,但需要缴纳听课和考试的费用,共计500元。
实名登记、预约只是为了保障每名入校参观的人员,都有真实的个人信息,这也是为了保障校内学生的安全。
可只要预约就能进,意味着对参观者人数的控制很难把握,为了避免北大陷入瘫痪的“参观高峰”状态,目前学校已经关闭了第一种参观方式。
第一个途径被取消了,第三个途径不仅要多花钱,而且还未必能达到申请旁听人员的标准,因此更多人把目标放在了第二个入校方式上。
于是乎,北大有不少在校学生,利用自己的本校生身份,赚起了外快,北大“付费”入校,成了北大开放后的一个“潜在规则”。
有人称“付费进校”是北大开通预约后又切断主要预约途径的后遗症,这是在变相地把入校参观变成了本校学生的一桩生意。
北大的本校生自然没有怨言,就拿每个名额100元来算,每个月固定多800元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只不过,这种明晃晃的“抢钱行为”,让许多想来北大参观的家长感到不适:当入校机会被明码标价,变成了一种虚拟的门票,参观大学的出发点也变了味,一切都没了最初的意义。
个别家长甚至直言:北大的行为太“下头”,付费就算了,名额还不好抢,反倒显得自己热脸贴冷屁股了,既然高攀不起,那就干脆不去了。
不过,冷静看待这个问题,笔者更倾向于,北大也是无奈之举,可以理解大家对参观北大的热情,但大学对外开放只是其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功能。
若为了一个附赠功能,而舍弃了本质,那岂不是舍本逐末了,换言之,为了满足外界的参观欲望,盲目地把大学不限流、无条件地开放,把大学变成了景点,影响了本校学生的正常上课和生活,那才该被指责批评。
写在最后:
想必合理控制参访人数,对于北大而言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不开放容易引起不满,开放了还要面临许多问题,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不能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处理参访人员上,因此只能无奈选择了关闭第一种预约途径。
虽然可以理解,但容忍学生把自己的参观名额“明码标价”卖出去的行为,既不合理,也上不来台面,学校把重心放在教育上时,学生却开始借此盈利,只会让外界的不满加剧,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
作为我国数一数二的优质名校,北大既是我们的骄傲,也是许多人可望不可即的梦想,毕竟谁小时候没纠结过,长大以后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呢?而这些美好的回忆,也终会随着成长的风,逐渐散去。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