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成不了比亚迪?
2023-07-29 11:07:05    懂车帝

当“蔚小理”为了区区月销5万辆的总份额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传统车企也无法独善其身。


(相关资料图)

至少,新能源大潮汹涌,你不加入,就要眼睁睁看着燃油车份额被切走,而自己在舆论战中,还要被划到“杂牌电动”之列。

怎么办!自当入局,奋起直追,而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是否还有一战之力?这个答案,自上而下,皆在苦苦追寻。

3个月前的上海车展,传统车企的龙头代表——上汽集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将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

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切换。

或许,通过透视上汽集团近些年新能源的发展,我们能为最初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视角。

毋庸置疑,上汽集团的前瞻之力绝对顶级。所以,上汽集团一脚跨入新能源领域也绝对领先。

2007年,上汽承担国家863项目,在荣威750的基础上开发了燃料电池汽车;2012年,上汽推出第一款纯电动汽车E50;2014年,上汽推出插电混动汽车e550。

2016年,荣威eRX5成为年度插混车型销量亚军;2017年,荣威相继推出两款纯电车型,荣威ERX5和荣威Marvel X。

就战略决策而言,上汽集团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绝对舍得“花钱”。

2015年,宣布未来五年将在新能源领域投资超过200亿元,投放30款以上全新产品,力争达到60万辆/年的销售目标。

不过,到了成绩结算期,也就是2020年,上汽集团仅实现新能源汽车销售32万辆,现实又骨感了一次。

2021年、2022年,整个汽车行业又经历了疫情中蹒跚的两年,上汽新能源似乎也在时间的漩涡中,走向迷失。而对应着,南边的比亚迪却悄然崛起了。

时间来到2023年,整个上半年,上汽集团累计实现整车销量207.16万辆,同比下降7.2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37.21万辆,同比下降5.26%。

这与车市大盘是相悖的。2023年1-6月,车市大盘新能源累计零售305.9万辆,同比增长36%。咔嚓一下,上汽集团“断崖遇冷”,新能源车销量增速跑输同行。

拿着“放大镜”放大细节,以2023年6月为例,在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构成中,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的自主品牌阵营,撑起了销量的大头。

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在新能源上的缺失,更为扎眼。

很显然,自主品牌超越合资品牌,新能源是关键发力点。

当“这盘棋”来到上汽集团这边,却又显得左右为难,手心手背都是肉,合资是利润奶牛,自主是潜力股票。本无意两边相残,只是,大势已至,谁先跑向新能源,就指望谁。

所以,上汽集团新能源的发展,还得看自主品牌,特别是上汽乘用车所覆盖的中端大众化市场。

然而,近几年,上汽乘用车自荣威RX5之后就失去了“造爆款”的魔力。

从2018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走入存量竞争的态势,这让很多人始料未及。

与此同时,汽车市场朝着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方向狂飙。新品牌、新车型、新技术层出不穷,传统巨头们加快加速转身步伐。

在上汽乘用车的布局中,MG名爵走运动化、年轻化、国际化的路线,而荣威面向的是最广大的主流人群。

但是当同行跑步入局、新能源高速增长的时候,上汽乘用车却逐渐放慢转型节奏,开始频繁更迭起自身品牌标签:年轻、主流、国民、科技,诸多“帽子”轮番登场。

作为关键伏笔,上汽乘用车新能源业务未能获得抓手,增长过慢,这与快速增长的市场逐步脱钩。

早在2015年的时候,上汽荣威就推出了“NetGreen绿芯”技术品牌,旗下的自主研发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蓝芯发动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各项性能指标都有不错的表现。但是,这种技术优势未成转化成销量优势。

在产品布局方面,荣威、名爵采取的是“以燃油车带动新能源一起走“的战略。

其新能源车型均由燃油车改造而来,“油改电”的成分过重。最关键的是,像比亚迪、吉利、长安,已经陆续推出了新一代插混技术,上汽却显得有些动作迟缓。

近两年,比亚迪的崛起是一个奇迹,得了天时和地利,更重要的是,纯电和插混”双线并行“,靠着插混的先发优势,持续蚕食对手的燃油车市场。

原本,上汽乘用车与比亚迪站在同一起跑线。但当比亚迪的DM-i插混车型,在10万-20万元攻城略地时,上汽乘用车却难有可直接抗衡的产品出现,的确错失了“插混先发”的开端好局。

这种情况与目前正在挣扎的日系车非常相似,燃油车销量持续下滑,新能源车型数量少,没有竞争力,而且更新换代速度慢,跟不上市场节奏。

同时,最遗憾的还是插混技术路线。比亚迪是个典型,它能把油耗降低,还能继续压低成本,把插混卖到纯燃油车的价格,打碎了插混就要卖得贵的固有价格体系,所以,吃到了关键红利。

另外,对增程的忽视,也让这艘巨船没能及时追上理想、零跑的走量经验。但好在,增程这条路,是最好临时补课的。

总结来看,没有了国家补贴、地方保护等政策的保驾护航,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特别是插混车型)似乎一地鸡毛,错失了先发先至的良机。

与上汽乘用车插混路线全面溃败不同,纯电路线尚有星星亮光。

据路透社报道,上汽集团正计划在欧洲建立一家电动汽车工厂,目前正处于选址阶段。数据显示,MG汽车目前约占上汽在中国境外销售的所有汽车的70%。今年上半年,MG汽车在欧洲的销量翻了一番多,达到40115辆。

目前,名爵在欧洲开发新车,但在中国生产。最新的例子是MG Cyberster电动跑车,该车今年在上海车展上亮相,并将于2024年夏季在欧洲大陆和英国推出。

荣威的境遇仍然十分严峻。

2022年,荣威纯电车型销量表现看似不错,但是主要来自于科莱威这款纯电动微型车。

这款车属于五菱宏光MINIEV的模仿者,在2022年拿下了4.2万辆的好成绩,但2023年1-4月份,这款车的累计销量已经跌破4000辆,基本退出主流市场。

在4月份的上海车展期间,荣威也提出了新的产品规划。根据荣威品牌事业部总经理周潍的说法,荣威未来将聚焦15-20万的价格段,同时还将在未来3年内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2023年下半年将会率先推出一款中高级新能源轿车D7(纯电+插混的组合)。

然而在荣威产品和品牌不断远离主流市场的情况下,荣威想要在15-20万元的中端大众市场,逆向挑战比亚迪、特斯拉及一众合资品牌,显得困难重重。

即便是D7这种新品,4890mm的车长和2810mm的轴距,最大功率为155kW的永磁同步电机等配置,在当前“卷”到无敌的中大型轿车市场,产品竞争力仍然存疑。

名爵和荣威的规划,无法带动上汽集团纯电业务的增长。最初,似乎也无意分配更多的新能源研发资源给到这两个品牌,抱着慢悠悠维持燃油车基盘的信念,应该是不现实的。

因为有个词很刺耳,“不进则退”。

当然,上汽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想要通过纯电业务的分拆,凭借巨头联合做一个B方案:荣威纯电业务分拆称飞凡汽车,瞄准中高端纯电赛道;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高端电动汽车品牌-智己汽车。

数据显示,6月,飞凡汽车交付量为2336台,智己汽车交付量为1948台。从结果导向看,飞凡和智己成立数年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

有趣的是,飞凡、智己的第一款车都可以宣告失败,第二款产品都还在逐步起量,前途未卜。

偶然的失败,或许有不确定性,但是两个品牌第一款车同时失败,第二款产品击破同级价格认知的做法,不得不让人在钦佩上汽集团成本管控能力的同时,怀疑上汽集团纯电业务的产品规划能力和打造新品牌的能力。

总结来看,在上汽集团的规划中,智己汽车聚焦为高端纯电智能汽车品牌,未来三年将推出4款全新车型。飞凡汽车和荣威汽车强调新能源属性,目标成为“首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MG汽车主打海外市场,定位为“全球知名汽车品牌”。

纵然上汽集团做出这样的多品牌分工打法,是基于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理解下做出的决定,但是旗下各品牌除名爵外,离精准定位和正确布局还很远。

再拉到整个集团的高度,或许没有太多束缚的上汽通用五菱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个例,远离上汽集团的权力中心,可以最大化发挥品牌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当地的政策资源、消费市场打造一个“柳州奇迹”。

其他呢?上汽大众、上汽通用,还能在新能源市场中扭转战局吗?

不可否认,尽管新能源战略执行迟缓,并且不达预期,但上汽集团依旧是中国车企中“家大业大”的代表,存在一定的试错空间和试错资本。

目前,上海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贯穿原材料、整车制造和汽车后市场三个环节,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生态体系。

坐拥这种资源的上汽集团,可能还有出牌的次数,但不多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