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冬残奥会3月13日晚闭幕。历经9个比赛日的拼搏,中国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共61枚奖牌的佳绩,历史上首次位列冬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双榜首!其中,来自河北的34名运动员表现出色,斩获10金15银12铜的历史好成绩,无论是一场比赛同时升起三面五星红旗的“名场面”,还是单日比赛10次登上领奖台的骄人成绩,都让大家为之振奋。
夯实基础 选拔优秀人才
在夺得金牌的8名河北运动员中有6名“00后”,他们在北京冬残奥会的赛场上刮起了一阵“青春风暴”。从2016年11月组建六支冬残奥项目队以来,省残联在适龄青少年群体中广泛组织优秀人才选拔,先后有300多人进入队伍试训。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贾永清介绍:“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河北运动员平均年龄只有21岁,其中,有31人是首次参赛,展示了河北坚实的人才基础。”
河北还积极通过跨界跨项的方式扩大选材覆盖面,贾永清介绍:“我们从田径、自行车等七个夏季项目中选拔了31名适合冬季项目特点的运动员,其中武中伟、朱大庆等人已经成长为各自项目的世界顶级运动员,在北京冬残奥会上为我国摘金夺银。”
积极引进 建设教练队伍
“我的队员包揽了前三名!”3月7日,在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比赛结束后,河北冬残奥单板滑雪队教练员尹连魁兴奋不已,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着自己的喜悦。近年来,省残联从黑龙江、吉林、八一雪上大队引进了7名像尹连魁这样的国内高水平教练员,组建了14人的冬残奥教练员团队,按照“一人一策”的方式进行备战,帮助运动员的成绩稳步提升。
在组建优秀国内教练团队的同时,河北还将教练选聘的范围向外延伸,先后聘请了加拿大和俄罗斯冰壶队的教练员执教省轮椅冰壶队,培养出的优秀运动员张明亮也帮助国家轮椅冰壶队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夺得金牌。
汇聚资源 提升训练实效
为更好地开展训练和备战,省残联以筹办冬残奥会为契机,考察了6个省市区的近30家优质冰雪场馆,最终在河北、黑龙江等地设立了6个河北省残疾人冰雪训练基地,方便各项目运动员进行研学、集训。
此外,河北还坚持“冰陆、雪陆双周期,国内、国外反季节”的训练方针,各支冬残奥项目队多次赴新西兰和俄罗斯进行外训,以此来弥补训练短板,提升训练实效。在这种训练方针的帮助下,河北运动员在各项国际冬残奥项目比赛中共夺得39金30银6铜,为北京冬残奥会上更加优异的表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赛代训 提高竞技水平
为了帮助年轻运动员适应比赛状态,河北采取“以赛代训”的方式,率先在全国举办省级残疾人滑雪锦标赛,并将冬季项目纳入省残运会比赛范畴。河北还主动承办了2017年、2018年全国残疾人高山滑雪、单板滑雪锦标赛和2019年全国第十届残运会高山滑雪、单板滑雪比赛等国内赛事,以及残疾人单板滑雪亚洲杯等国际赛事。
省残联一级巡视员张国生介绍:“2016年以来,河北共举办、承办13项国内外残疾人冬季体育赛事,为运动员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
从平昌冬残奥会的4人参赛,到北京冬残奥会夺得的金牌和奖牌数超过中国代表团总数的一半,河北残疾人冬季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贾永清说:“未来,河北将充分利用北京冬残奥的宝贵成果,凝心聚力,开启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新篇章。”(白亚军 韩颜 裴少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