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投资是公募基金行业一直以来倡导的方向,但市场上一部分基金更换基金经理十分频繁,甚至出现了每任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不足两年的现象。
【资料图】
基金经理更换后,基金的投资策略通常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理论上讲,频繁更换基金经理往往使得一只基金的投资策略缺乏延续性,或将导致与“长期投资”的理念相悖。
深究背后原因,最近几年,“换帅”时常是由基金经理离职等客观因素导致。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基金公司贯彻长期投资理念时,往往更关注投研体系建设,而对团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然而,长期投资的最终实现,不仅要拼投研理念,更要拼团队稳定性。
部分基金频繁更换基金经理
人均任职年限不足两年
基金经理对一只基金的投资策略有着关键影响。“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也是在业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话。
正因如此,在长期投资理念的指导下,为保证基金投资策略的延续性,业内公司往往倾向于减少旗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次数。
然而,记者梳理发现,市场上部分基金存在频繁更换基金经理的现象,这也引发了市场人士的质疑。
Wind数据显示,创金合信鑫收益、博时价值增长、华夏智胜价值成长、德邦福鑫A、民生加银精选、长信利泰、平安鑫安等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均任职年限均不足两年。
以创金合信鑫收益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6年12月。据Wind数据,自成立以来,该基金历任基金经理数达9人,人均任职年限约为1.46年。
该基金的历任基金经理中,仅闫一帆、黄佳祥的任职年限超过两年,而蒋小玲的任职年限甚至不足半年。目前,该基金由黄佳祥及黄弢共同管理。
从业绩表现来看,该基金长期业绩表现并不理想。截至9月5日,该基金成立以来A类份额收益为12.12%,在1263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1192。从管理规模来看,截至6月30日,该基金规模已缩水至16.26万人民币。
创金合信旗下的另一只基金——创金合信国企活力也存在频繁更换基金经理的现象。据Wind数据,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初,历任基金经理有5人,基金经理人均任职年限约为1.32年。其中,仅陈玉辉的任职年限超过两年。
该基金同样业绩表现欠佳。据Wind数据,截至9月5日,该基金成立以来A类份额收益达23.30%,在443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404。从管理规模来看,该基金6月30日管理规模为1265.435万,同样是一只迷你基金。
此外,创金合信量化核心、创金合信同顺创业板也存在频繁更换基金经理的现象。Wind数据显示,这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均任职年限均不足两年。
中欧基金旗下也有基金存在频繁更换基金经理的现象。
以中欧增强回报为例,该基金成立于2010年,历任基金经理数达11,人均任职年限约为1.35年。其中,仅聂曙光任职年限超2年。
从长期业绩表现来看,截至9月5日,该基金自成立以来回报达65.89%,在68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49。
成立时间较短的中欧聚瑞更换基金经理也较为频繁。该基金成立于2018年,历任基金经理人数达5人,基金经理人均任职年限约为1.07年。截至目前,该基金的历任基金经理中无一人任职时间超过两年。
业绩方面,截至9月5日,该基金成立4年以来收益为7.91%,在369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353。但今年以来,该只基金业绩表现尚可,收益达2.31%,在635只同类基金中排名350。
但值得注意的是,频繁更换基金经理并非行业内的普遍现象。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成立已满三年且有数据可查的5198只基金中,仅有512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均任职年限不足三年,而人均任职年限不足两年的基金仅有55只。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也指出,“市场上公募基金数量达到上万只,过于频繁更换基金经理的基金数量占比非常少。”
频繁“换帅”
投资策略延续性或受损
对于单一基金经理独管的基金来说,在更换基金经理后,新任基金经理往往会变更基金的投资策略和持仓标的,这将使得基金投资策略的延续性难以保障。
部分权益基金甚至会在更换基金经理前就清仓股票资产。以诺安积极回报混合为例,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权益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达89.98%,而在二季度末,该基金权益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就骤降至0.12%。有分析认为,这或许是为更换基金经理做准备。8月20日,诺安基金便发布公告称,诺安积极回报混合基金经理由宋德舜变更为蔡嵩松。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指出,“通常,一只基金变更基金经理后,基金往往会出现调仓换股的情况。因此,频繁更换基金经理往往会增加基金的交易成本,也不利于一只基金基于更长的时间维度进行投资操作。”
北京一资深基金评论员指出,“基金经理的变更往往意味着基金投资策略的变更。如果一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人均任职年限都不到两年,那么投资策略每一年多就会面临变动,这样又何谈长期投资呢?”
该评论员还指出,单人独管基金频繁“换帅”,也不利于基民长期投资。
“从基民的角度看,所买基金频繁变更基金经理,投资心态往往会受到影响,不利于基民长期持有一只基金。持有人往往是因为信任一名基金经理而购买一只基金,如果买入后基金经理频繁变更,持有人坚持长期投资的信心往往也会受损。”上述评论员如是说。
上述单人独管基金更换基金经理,确实往往会使得基金投资策略产生变更。但对于二人或多人共同管理的基金,仅更换一名基金经理对基金投资策略的影响性相对更小。
一绩优FOF基金经理表示,“对于共同管理的基金,如果仅变更一位基金经理,基金的整体投资策略往往不会产生根本性变化。此外,如果一只资深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增聘了一位新生代基金经理,这往往是‘老带新’的情形。这种情形下,资深基金经理是‘主管’,新生代基金经理是‘学习’。在新生代基金经理‘攒够经验’后,往往会离任这只基金,去单管自己的基金。这种情形下的基金经理变更也不会影响基金投资策略的延续性。”
据北京一中型公募内部人士介绍,“基金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国内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不到两年,平均从业时间短。市场上有大批新手基金经理,为了更好的培养提拔新人,基金公司也会选择让新手基金经理直接接管或‘以老带新’管理一些关注度并没有那么高的基金,作为新手基金经理生涯的起步,去锻炼能力。由于新手基金经理的交易权限有限,因而这种模式下发生的基金经理变更,通常对基金投资策略延续性的影响不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二人或多人共同管理的基金如果过于频繁地换帅,投资策略延续性也会受到较大影响。
上述FOF基金经理指出,“市场上确实存在部分基金,在一段时间内是二人共管,之后其中一名基金经理被其他人接替,过一阵子最初管理这只基金的另一名基金经理也离任,这只基金又变成了单人独管基金。一两年之后,公司又为这只基金增聘基金经理。如此反复多次后,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都换了好几批。由于投资管理团队缺乏延续性,对于这类基金,我们在分析其投资策略和投资风格时会很难界定出明确的风格和类型,所以在投资时也会谨慎考虑。”
“换帅”措施有利有弊
公募应慎用这把双刃剑
频繁“换帅”会影响基金投资策略的延续性,但对基金业绩的影响是复杂的。
整体来看,“换帅”对基金收益产生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频繁“换帅”的基金,业绩排名也未必一定靠后。以新华行业轮换配置A为例,该基金成立9年以来历任基金经理数达8人,人均任职年限约为1.63年。截至9月5日,该只基金成立以来收益达317.71%,在186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18。
上述中型公募内部人士指出,“影响产品业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基金经理变更对基金产品业绩的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基金公司本着持有人利益第一的原则,在基金产品发生基金经理的变更时,会及时进行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金还会因为更换基金经理而业绩好转。
以创金合信鑫收益为例,该基金虽中长期业绩表现排名落后,但在去年增聘了资深基金经理黄弢后,该基金近一年的业绩排名表现有明显改善。Wind数据显示,2021年6月,该只基金增聘了投资管理年限超10年的基金经理黄弢。截至8月31日,近一年,该基金收益4.93%,超基准收益达8.38%,在2153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85。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一只基金业绩表现欠佳,公司往往会为该只基金更换更优秀或者更资深的基金经理。虽然基金的投资策略延续性因此受到影响,但基金的业绩有很大的可能会好转,这有助于维护持有人利益。”
虽然有时“换帅”能挽救基金业绩,但也有市场人士对“换帅”这一“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提出质疑。
有业内人人士直言,“换帅”是把双刃剑,即使能挽救基金业绩,基金公司也不应该频繁使用这一措施。
一资深渠道人士指出,“通过‘换帅’来挽救业绩这一招,有时真的很管用。前两年,市场上有一家中型公募发了一只新基金,因为押错赛道,这只基金刚成立一个月就大跌了30%。为了让客户满意,这家基金‘亡羊补牢’,让自己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接管了这只基金。明星基金经理接管后,立马大幅换仓,随后这只基金的业绩也迅速大反弹,规模也回升。然而,即使换基金经理这招很管用,我觉得这一招频繁使用并不合适。如果过于依赖‘换帅’这一措施,不仅不利于一只基金坚持稳定的投资体系,还会动摇军心,影响投研团队的心态。”
上述渠道人士还补充说,“基金行业是唯结果论的,但不能放弃原则和坚守。虽然换帅有时能让基金业绩好转,但基金公司也不能滥用‘换帅’这一招。就像风格漂移一样,有时主题基金能靠风格漂移赚到钱,但是这种做法绝对不能提倡,否则行业生态就乱了。从行业历史来看,永远风格漂移却长期业绩良好的基金少之又少,频繁换帅却长期业绩良好的基金也是凤毛麟角。”
业内人士建议:
公募应着力提升团队稳定性
对于频繁“换帅”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投资者质疑称,“频繁换帅,是由于公募基金管理层在考核评价方面过于短视。一旦一段时间业绩表现不好,就要火速更换基金经理,这恰恰体现了公募基金管理层过于重视短期业绩。”
但对此观点,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不能赞同。
上述FOF基金经理直言,“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初期,业绩考核确实不规范,也比较短视。但这些情况在近些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不少公司已经提升了三年、五年业绩等长期考核指标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
据该基金经理介绍,行业内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如果一位基金经理的一年期业绩表现不佳,公司往往会先进行归因,分析其业绩不佳的原因。如果这位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和框架没有问题,且投资范围也符合基金定位,没有进行风格漂移,公司往往会给他更多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投资框架的正确性,不会立马将其换掉。”
上述渠道人士也指出,“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公募的考核体系也在拉长期限。因为一年业绩差就‘换帅’的基金很少。”
深究频繁换帅的背后原因时,多为受访人士对记者表示,近几年,因基金经理离职等客观因素而被迫“换帅”的情形比较多见。
以中欧增强回报为例,Wind数据显示,曾担任该基金基金经理的聂曙光、赖海英、朱晨杰均在卸任该基金不久后便加入另一家基金公司。
有业内人士指出,“频繁换帅,有时并非是公募主观态度上想违背长期投资的理念,而是因为团队稳定性不行,所以没办法长期为基金固定一个基金经理。尤其是一些存续时间比较长的基金,往往会遇到因为基金经理离职而‘换帅’的状况。”
而这一现象也值得从业者深思:长期投资不是仅靠投研理念升级就能实现,还需要公募基金公司加强团队建设和激励体系建设,保持投研团队的稳定性,降低基金经理流动性。
一银行系公募内部人士指出,“公募基金行业本身流动性就比较高。有时基金经理离职是行业性因素,比如,限薪令影响下已有不少基金经理奔私。最近两年,一批优秀新生代基金经理崛起,而这一群体中最近也有不少人跳槽。在这种大背景下,基金公司在留住人才方面更需要下功夫,多考虑考虑如何提升基金经理的工作幸福感。”
还有业内人士直言,“长期投资的理念和投研框架现在行业内基本都已经贯彻落实了,而最终要实现长期投资,拼的还是团队稳定性。有的中小型公募难以实现长期投资,并不是因为理念不行,而是因为团队稳定性太差。基金经理都留不住,培养了两三年就跳槽,那又何谈长期投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