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1965年9月9日,美国海军中将斯托克代尔(James Bond Stockdale)乘坐的飞机在北越南被击落,并在河内被俘。斯托克代尔被北越方面关押长达近8年。
(资料图片)
在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一段关斯托克代尔向作者讲述如何在越南度过漫长战俘营生活的故事∶
我从不失去信心,我非但坚信我会走出战俘营,并且将迎来胜利。这段战俘营的经历在我人生中意义非凡。
当被问及谁没有存活下来时,斯托克代尔回答∶
哦,这简单,乐观主义者嘛。他们当中有人曾说,“我们在圣诞节前就能离开战俘营了。”
但等圣诞节过了后,他们又说,“我们在复活节前一定会被释放。”复活节都过了,感恩节又要来了,接下来又是圣诞节……他们最终在绝望中去世。
过去几十年来,美股的任何下跌,回头来看都是买入的绝佳机会;但是如果在现在的历史转折点上,仍然维持此前的思维惯性,将成为整个时代的牺牲品。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期内容,请先移步上期∶巴菲特时代终结,别做发财的梦,面对现实吧!
二.全球化终结
在上篇中,我们谈到,不管是利率、税率还是工资占比,都还只仅仅是决定大低谷即将到来的表象之下的中层因素,真正决定这一大势的底层决定因素是全球化的终结和人类优先事项的注意力转换。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比较好理解的决定因素∶全球化的终结。
这里面又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宏观层面的。全球化让全球要素自由流动,其结果必然是提升了整体效率。
二战以后的全球经济史,基本上可以说是一部全球化的历史。
图∶二战后贸易量和货值的变化
从单单从绝对数值上来看,全球化的进程看起来还是在顺利进行着。但是,绝对数值掩盖了全球化已经开始熄火的事实。
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里,全球化的速度(以贸易量衡量),一直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全球化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
图∶全球贸易占全球GDP比例历史变化
从上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一直以来贸易量增速都快于GDP增速(这导致了贸易量占GDP比例的不断上升),直到2008年的历史顶峰∶60.78%;此后贸易占GDP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见顶)。
如果把2008年之后的情况放大一点看,是这样的∶
图∶2007-2022年贸易增长和GDP增长率对比
上图贸易和GDP几乎重合的增长率,说明:2008年之后,贸易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拉动GDP 上升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央行放水创造出的泡沫增长。
那全球贸易会不会再在此后重拾辉煌?
现在的全球贸易实际上已经见顶了10多年,未来的全球贸易只有一条路∶下行。
为什么?
10月5日,WTO预期全球贸易在2023年增长仅有1%,紧接着两天后,美国就宣布了更加严格的高端技术出口限令。
美国这么一搞,直接打脸WTO的预测,让2023年全球贸易负增长成为了大概率事件。
那WTO怎么也不"出来管管",任凭美国破坏贸易规则乱来?
因为WTO早已经名存实亡。上诉机构是WTO的核心支柱,按理说上诉成员任期到期将续任,但美国一直以来对此进行阻挠。
原为7名“组员”的上诉机构,由于美国阻碍新人任命,早在2018年9月时,就仅剩4人。2018年9月30日毛里求斯人到期后无人接替,就只剩3个组员。
同时由于WTO上诉机构要求裁决贸易案时最少3名组员出席,且不能有利益冲突(不能裁决本国上诉),2019年9月30日后仅剩印度、美国和中国的组员,也就是说在2018年9月30日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就是WTO的核心)已经对三国“失效”。
图∶2018年9月时WTO上诉机构的人员构成情况
然后到了2019年12月11日,剩下的美国代表和印度代表任期期满,仍然由于美国阻挠无法任命新的官员,上诉机构因法官人数不足而陷入停摆状态,WTO在那时候就已经非正式“死亡”了。
除了促进和维护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国际机构——WTO已经实质性退出历史舞台外,美国还违反了二战后全球贸易背后最基本的“承诺”∶那就是全球各国都争先恐后地要赚美元,用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最好的商品,来换回美元;
美国“承诺”用技术输出作为交换,美元就是这个“交换协议”的载体;各国换回美元,再用美元换回更先进的技术和资本品,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进行本国的工业化……现在美国正在进行技术封锁,让二战以来全球留易的最基本前提消失了……
如果说这个最基本的承诺是全球贸易大厦的地基,WTO是这座大厦里的承重柱,那现在的全球贸易,就犹如没有地基和承重柱的大原,看似仍然挺拔伫立,但只要稍有“风吹草动”,整个大厦就会顷刻倒塌。
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以上只是说了宏观层面的含义,接下来来看一下更加微观的层面。
中国有句古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整个全球贸易大厦的倒塌意味着整个蛋糕变小,在更小的宏观空间中,大多数的微观主体都将承受代价,只有小部分微观主体会在新的环境中“异军突起”。
美国公司在二战后是整个全球贸易体系的最大受益者。以前的国内市场,通过全球的贸易体系和所谓的自由贸易规则,让美国公司获得了巨大的规模效应。
这种规模效应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
最典型和直接的,就是美国的科技公司,一个模式,全球铺开通用,赢者通吃。
另外还有更加“隐蔽”和间接实现方式,这里可以以已经被美国完全拿下的韩国为例。1998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英美资本趁机在韩国进行了疯狂的扩张。
原三星集团被分拆出售、通用以4亿美元拿下原价值60亿美元的大宇集团、摩托罗拉取得韩国Appeal电信的100%股权、英国电信取得韩国邮政的大部分股权、加拿大Bell电信拿下韩国电信也韩松的部分股权、可口可乐、惠普、雀巢、诺华、家乐福、Tesco和爱立信等等在韩国的疯狂收购;
韩国四大银行的外资持股比例也迅速增长∶韩国国民银行为77.77%,韩国外兑银行为73.64%,韩亚银行为73.45%,新韩银行为63.15%。原韩国第二大银行韩美银行,直接被更名为“花旗银行(韩国)”。
然后美国再借助这种趋势,在全球进行“滚雪球”∶三星在印度拥有数家制造工厂、五家研发中心和一家设计中心,拥有超过70000名员工,覆盖了超过150万家零售店。
而在越南,三星已经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公司,在越南累计投资近200亿美元,在越南的营收超过600亿美元,秒杀越南国家油气集团;
三星已经占到越南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已经将越南打造成全球手机出口量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手机出口国。而越南经济90%依赖出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星已经控制了越南经济的四分之一。
而谁又控制三星呢?这又要回到1998年的"故事"了。
图∶三星官网公布的股东架构图
所谓的外国投资者中大部分是美资。
总结∶在全球贸易大厦随时都有可能崩塌的情况下,美国资本将受到最大冲击。过去的全球化带来的顺风,不仅仅是消失,而是变成逆风;而美国顺着全球化所谓的“自由”机制在全球进行的大整合和滚雪球式的扩张,其所积累的巨大利益,也将遭受重大损失。
即便如此,这还不是最具有杀伤力的因素。
请详见下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