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6位经济学家的7条建议?
12月3日的“泽平宏观”微信公众号,发表了经济学家姚洋、黄益平、张军、梁建章、管清友、任泽平的联名建议,内容包括7个方面,如建议将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以上,向各界传递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放开经济活动的明确信号,以稳定预期、提振各方信心等。
在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企业普遍困难,居民就业面临新的挑战的大背景下,作为经济学家,提出意见和建议,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完全必要的。前提是,一定要接地气,要符合经济发展实际,要真正了解企业和居民的需求,要能够对宏观决策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而不是马后炮、拍脑袋、甚至乱弹琴。
【资料图】
不能说几位经济学家的建议都是错的,或没有一点可借鉴之处,如做好脆弱人群的医疗保障、推出以新基建为核心的新一轮扩大内需活动、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等,都很有道理,也非常正确。但是,逐条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建议,要么是马后炮,要么是拍脑袋,要么就是大话空话连篇,没有一条是真正能够被决策层所采纳的。
先看第一条建议:近期把放开经济活动放在优先位置,放开公共交通、写字楼、餐馆、酒店、物流、商场等场所的经济活动。这话看起来没错吧,那么,如何放开?如何才能在放开的同时,让广大居民能够接受,让广大居民不产生担忧甚至恐惧,作为建议,总该有点具体的措施办法吧,而不是把问题抛出来,让别人来回答。这样的建议,不如没有。如果要想让决策层采纳,就得提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哪怕是错的,也不能只提问题、不提解决问题的措施。更何况,二十条优化措施已经有了很多调整与优化,各地也在探索新的防控办法与措施,谁需要这种只有问题、没有措施的建议呢?
再来看第二条建议:请医学界科学家研究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比如,减少封控范围,不再进行全区、全市统一大规模核酸检测等。这一条所谓的建议,看都不需要看,就是一个马后炮。因为,第九套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以及国家卫健委等已经都有了明确要求,且比所谓的建议详尽得多,要这样的马后炮建议干什么?
第三条建议:建议将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以上,向各界传递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放开经济活动的明确信号,以稳定预期、提振各方信心。道理很对,措施呢?难道就一句“提高2023年赤字率,通过推出以新基建为核心的新一轮扩大内需活动”就能达到目的、实现目标了吗?就能将经济增长目标放在5%了吗?拍脑袋也不能如此草率、如此简单、如此不讲科学吧。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应当在哪些方面发力,必须有充分的条件和措施,否则,就是糊弄群众、误导决策。作为经济学家,提建议不带这样的。
第四条建议:通过有力措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提振民营企业信心,以帮助恢复市场经济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动能。显然,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因为,这样的要求,近年来没有停过,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反复强调这一要求,政策措施也都朝着这项要求制定和出台。民营企业为什么投资信心不足,为什么效益下降,原因是什么?难道还在宏观政策和认识层面吗?显然是误导舆论和群众。不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就提一条看似很正确,实际很无聊,甚至有误导作用的建议,令人痛心。
第五条建议: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对这一条,不想多说,请提建议的经济学家们认真学学二十大报告,深刻领会二十大精神。因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句话,就能告诉经济学家们,你们的建议太肤浅了。
第六条建议:优化地产调控政策,促进地产市场软着陆。这条建议本身没错,因为,会议、文件都这么说了,决策层、管理层也这么做了。那么,作为经济学家,该做些什么呢?当然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可是,几位经济学家学文化很有水平,照搬照套政策也很有水平,自己的东西一点也没有。我只想问几位经济学家一句话:老百姓为什么不买房子?回答不出,就不要将其当作建议。
第七条建议:用好降息、降准、再贷款等金融工具,支持企业加快恢复经济活动。即便不用脑子想,用眼睛看也知道,近两年来,出台的政策还少吗?向市场投放的资金还不够多吗?为什么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比较大的资金压力,原因在哪?不分析问题的本质,却提无用的建议,不觉得惭愧吗?投放给实体企业的资金被银行挪作他用了,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应收款占用了,资金都变成钢筋混凝土、周转效率大大降低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应当围绕深层次问题去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将文件中的话搬过来,就当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