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等了三年!大省集体抢订单,财政部出手,2023年会更好吗? 环球看热讯
2022-12-13 06:24:03    腾讯网

大家好,我是蓝白。

我们终于迎来了“全力搞经济”的新阶段。


【资料图】

过去几天,不少地方政府包机,组团出海抢订单,沿海城市掀起了一场招商竞赛。

这就很微妙的对应了发哥的台词:

“我等了三年,就是想等一个机会,证明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夺回来。”

江苏、浙江、广东率先启动。

四川,是内陆省份的先行者,湖南、山东、海南最近也陆续加入。

抢订单一般去的是欧洲和东盟,招商引资去的是德国和日本。

因为,欧洲和东盟是前两大贸易伙伴。德国和日本,是今年对我国外资增速最高的两个国家。

这么密集的行动,正好响应了12月6日高层会议上的一句话:

“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话都说的这么明显了,北方省份的反应,还是慢半拍。

时间不等人,这次再不跟上,全面放开的时代,又要被甩开一大截。

南方人如此急切的抢订单背后,是11月出口增速持续下滑。

江浙粤川,是电子、电气设备、纺织、化工的外贸大省,谁挨打,谁知道疼。

华创宏观的统计,广东、江苏、浙江进出口总额排在全国前三,四川排在全国第八。

江浙粤的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67%、63%、46%,在全国排第三、第四、第七。

像金华、东莞、苏州,外贸依存度都超过了100%。

但是我们看11月的两份数据:

1,八大枢纽港集装箱外贸重箱吞吐量,同比下降9.7%,外贸空箱同比增加了23.73%。

2,除了对东盟有RCEP的支撑,能保持个位数增长之外,对欧盟、美国、日本出口全都在下降。

为啥出口降这么厉害?

中金宏观的报告里,提到了一个有味道的词,叫“牛鞭效应”。

就是字面意思,放牛的鞭子。

简单说,因为产能出了问题,造成虚假的需求信息,从消费者向供应商,逐级放大的现象。

好比前两年,全球供应链紧张,我们产能率先恢复,中国出口暴增。

可这些短期冒出来的需求,随着今年全球央行暴力加息,供应链恢复,又烟消云散。

到如今,我们的出口企业扩张的大量产能,又成了沉重的包袱,这又反过来,加剧了出口下行的压力。

出口实在太重要了,对着屏幕谈订单,当然不如面对面谈来的快。

抢外贸订单,有没有效果,能有多大实际效果,是未知数。

但要是不抢,不急,不紧不慢,那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抢出口的同时,财政政策也开始发力。

12月12号,财政部招标发行了7500亿的特别国债,期限是3年,也就是2025年到期,每年12月12日付息。

这个特别国债,也是字面意思,是基于某特殊背景发行的,用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或服务于重大政策的国债品种,常被用于特殊时期财政开源,轻易不会发。

历史上,一共发过三次。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了给四大行补充资本金,发了2700亿。

第二次,是因为那时候累积的外汇储备暴增,急需加强管理,2007年发了1.55万亿,用来购买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成立的资本金。

第三次是2020年的抗疫特别国债,发了1万亿。

所以,特别国债这个东西,非到重大时刻,一般不会出手。

现在这个点,2022年终岁尾发了7500亿,释放出来什么信号呢?

个人理解:现在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了。

其实,从年初开始,就不断有呼吁发特别国债的声音。

3-4月份疫情最严重,上海吉林都在封的时候,没有发。

定下5.5%的GDP增速,完成难度越来越大的三季度也没发。

房地产销售额腰斩,16-24失业率不断攀升的时候,也没发。

一直到年底,终于等到了机会。

1,赶上了续作的窗口。

这次7500亿的特别国债,是续作,不是新增。

前三次,1998年,2007年,2020年,都是新发,2017年也有一次续发。

2007年发行的有一期特别国债,是今年12月11日到期,偿还量就是7500亿元。

也就是说,这相当于是一次“借新债还旧债”,不会增加财政赤字。

大家看这个流程:

财政部向银行发特别国债,个人是买不了的。

银行花钱买了这些债,央行再用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比如逆回购,MLF低利率的资金置换给银行。

最终,财政有了补充资金,央行就变成了特别国债的最终持有者。

为啥中间还要找银行绕一个弯呢?

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2,2022年底这个时间点,财政压力已经越来越大。

粤开罗志恒的数据,1-10月份,财政收入规模,只达到年初预算进度的82.5%。

不仅低于序时进度的83.3%,还处于2017-2021年同期的最低水平。

财政部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850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3%。

而去年全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8.7万亿元,今年必然大幅下降。

收的少了,花的却更多了。

仅仅在4月份,留抵退税规模就达到了8000亿,跟去年对比,相当于冲减当月收入的37.5%,全年的退税规模达到了2.5万亿以上。

还有民生领域的开支。

1-10月份,教育、社保就业和卫生健康支出接近7.9万亿元,占总支出比重为38.2%,创近年来同期新高。

经济观察报采访了华东一个财政局长,省里给了10亿元的转移支付,一天就分完了,这是他从事财政工作这么多年来,速度最快的一次资金分配。

体制内发工资都成了问题。

每个月的工资、社保支出2个亿,收入就1个亿,缺口不是一般的大。

1-3月份的时候还能‘三保’,4月留抵退税后,‘三保’也不保了,只保工资。

核酸费用每天几百万,这些钱都没走医保,全是财政支出。

这还是华东啊,今年太难,一路难到12月,这个点不新发特别国债就不错了,选择7500亿到期再续作,是理所当然。

还有一点,东南沿海5省市经济体量占全国1/3以上,财政收入占比近4成,在地方对中央财政净上缴中贡献近8成。

这就跟上面聊的对上了,出海抢订单最猛的省市,恰恰就是这些地方。

江浙粤,加上内地的四川,今年前10月,这四个省加起来的进出口总值超过16万亿,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7%。

这就意味着:

四个省的进出口总额如果能提上去1个点,全国的进出口总额就能提升0.5个百分点。

出口大省,对财政、就业、供应链、GDP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总之,不管是抢订单,保住出口,还是发特别国债,搞大基建,稳住三保支出,12月份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关头。

蓝白昨天问大家,认真思考一下,2023年,会不会比2022年过的更好?

果然,被折腾三年,筋疲力尽的朋友们,大多都报以悲观的态度。

我是这么看的,你要指望回到2019年,甚至2020年,那是不可能的。

过高的预期,必然换来额外的失落。

但要是跟2022年,尤其是今年经历过3-4月,10-11月来对比,怎么也不会差过这段时间吧。

评论区有个老哥说,他在厦门的工厂上班,年初的时候工人回家,4-5月份才出来找工作,11月底又回家过年了。

订单越来越少,厂里开始“去留化”。

去:裁员那些没有技术老弱。

留:留下那些有技术或者身强力壮的。

化:整合机械化。

坚持不下去的园区和工厂,关的也越来越多。

2023会变好吗,这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

我今天出去剪头发,理发店老板说,再多封一周,他可能就彻底扛不住了。

在他隔壁,一家卖烧饼的,每天见到都笑眯眯的大姐,坚持到了11月份,终于把“转让出租”挂了出来。

有的人,有的公司,有的行业,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熬到了黎明前,他们值得拥有一个更美好的2023年。

那些关店的,倒闭的,被裁掉的,可能永远倒在了这个寒冬,慢慢被遗忘。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关键词: 特别国债 日本_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