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年,备受关注的“2万亿俱乐部”争夺中,已经有两个城市公布了成绩单:成都过去一年成功冲线,而武汉将在今年正式对“2万亿”发起冲击。
1月初,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在会上表示,2022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预计1.9万亿元左右,量质齐升。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以2022年GDP为1.9万亿元左右计算,如果能如期实现目标,2023年武汉将突破2万亿元。
【资料图】
根据2016年公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上海、重庆、武汉是长江经济带上的三大核心城市。目前,上海经济规模已经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重庆也早在2018年跨越了GDP两万亿元的大关。摆在武汉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做大做强,真正成为一座全球性的城市,撑起长江经济带的第三极。
回归增长,未能撞线
在2022年有望冲击“2万亿俱乐部”的三大明星城市中间,成都是2021年的GDP总量最高的,增长80多亿元即可过线;武汉是2021年GDP总量最低的,距离2万亿元有2200亿元左右的差距。2021年武汉的增速为12.2%,即使2022年增速与之相当,总量仍然还差临门一脚。另一座城市杭州虽然差距稍小,但将近1900亿元也不是轻而易举能跨越的。
尽管受到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武汉与许多城市一样增速同比出现了下滑,但总体来看表现仍然亮眼。据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22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总量达到1.9万亿元左右,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放眼全国,这一数字并不算低:从2022年前三季度的GDP数字来看,武汉以4.5%的增幅,在全国GDP十强城市中,增速排名第一。增速第二名的深圳,也只有3.3%。
回看疫情中的三年,除了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较为严重、出现了负增长以外,2021、2022年武汉均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尤其是2021年,武汉市投资、消费均呈现两位数增长,常住人口也增加了120.12万人。“2021年,武汉市大力加快疫后经济全面恢复,推动经济回归常态、回归本位,重回‘主赛道’。”2022年年初,程用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而2022年,武汉三季度GDP增速不仅在十强城市中一枝独秀,还超过了同属中部的郑州、合肥、南昌,仅次于长沙。对于一个体量将近2万亿元的城市而言,这一成绩已经殊为不易。
大学之城,科创中心
能取得“V字型”反弹的成绩,离不开武汉深厚的产业基础。
武汉是一个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为新中国炼出第一炉铁水”的武钢在这里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以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东风汽车为首,武汉成为首个聚集起法、日、美、自主四大车系和五大整车企业的中国城市。
近年来,武汉积极转型,从偏重能源密集型传统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武汉布局了九大支柱产业、六大新兴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构筑了“光谷、车谷、网谷、星谷”四大工业板块。其中,光谷聚集生物、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高新产业,是长江经济带三大科创走廊之一;车谷整合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网谷发展网络安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星谷带动航天云制造、航天新材料、航天服务等基础产业以及空间大数据、智慧城市系统等延伸发展。
此外,人才基础也是武汉的一大优势。坐拥92所高校、121家科研院所,武汉被称为“大学之城”,也经常成为互联网大厂校招的首站。不过,由于本地工资水平整体不高,人才大量流失是武汉这个“人才基地”常常面临的问题。从2017年开始,武汉成为首批参与“抢人大战”的新一线城市之一,从效果来看也收获颇丰。根据诸葛找房研究院发布2022人口流动专题报告,2021年武汉在全国人口流入城市中居首,人口净流入量超100万人。
如何打造“全球性城市”?
根据七普分县数据,武汉2020年城区人口995.3万人,位列特大城市之首,距离超大城市仅仅一步之遥。然而,对于武汉来说,要真正成为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超大城市,并不仅仅是这不到5万人的距离,而是需要将目光放在更长远、更广阔的未来。
2018年,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刘志彪曾经建议,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上海、重庆和武汉都要打造全球性城市。其中提出,武汉要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的资源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通道,也要以其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巨大的内需,吸引全球先进的生产要素发展创新经济,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的全球性城市。
日前,他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武汉应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投资环境来提升产业集聚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利用当前扩大内需、打通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机遇,打造一到两个世界级先进水平的产业集群。
不过,在长江中游城市当中,喊出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城市不在少数。
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避免同质化竞争?刘志彪认为,企业会不会重复、竞争是不是过度其实并不应该是政府考虑的问题。只要政府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起来,产业会自动往效率高的地方进行集中,然后形成大型的产业集群。“还是要提倡长江经济带的这几个世界级城市通过竞争来实现发展,哪个地方投资环境好,哪个地方政府给企业家更多的信心,这个地方就发展起来了,否则就会衰落。”他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