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栗子
编辑/星空下的小白菜
(相关资料图)
排版/星空下的香菜
“秃”然之间,天昏地暗……
话说“热闹的路上不长草,聪明的头上不长毛”,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年轻的头上居然也开始不长毛了!拯救发际线和解决“聪明绝顶”问题已经成了时下年轻人的热议话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脱发病患人数达到2.52亿人,2030年将增长至2.58亿人。也就是说,不到6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脱发。更加可怕的是,30岁前脱发的比例高达84%,较上一代人的脱发年龄提前了20年。
这也难怪网上那些所谓的“生发产品”和植发手术都备受追捧。
一场2.5亿人的“头发经济”正在崛起,隐藏着一条千亿赛道。由此也孕育出“植发第一股”雍禾医疗(2279.HK)和不久前提交《招股书》的大麦植发(H1756)。
摘自《招股说明书》
最近,一家名叫科笛集团(H1786)的公司,也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该公司的业务主要也是针对毛发疾病及护理(以及皮肤疾病及护理、局部脂肪堆积管理药物和表皮麻醉)。
这家公司才成立了3年,就能以“闪电速度”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冲刺资本市场,想来是有点东西的。
摘自《招股说明书》
但是,当笔者研究了其独立研发能力以及公司的经营情况之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11种产品中6种来自授权
目前科笛集团已上市和候选产品共11种。按照治疗领域看,毛发疾病及护理领域产品最多,有6种。
根据《招股说明书》整理
我们注意到,在这11种产品中,有6种都来自授权而非科笛的自研产品。按授权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包括CU40101与CU40102(均为毛发疾病及护理)、CU10201(皮肤疾病及护理)和CU20401(局部脂肪堆积管理药物)。
这4种产品分别来自嘉兴科特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olichem S.A.、Foamix和杭州观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授权。授权包括获得授权专利、专有技术及商标,并进行相关领域的商业化。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获得这些产品授权科笛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科笛必须支付固定的前期费用;此外,须按照销售净额的一定百分比支付商业化里程碑费用。根据《招股说明书》,上述4种产品合计须要支付约3亿元的费用并且按照销售净额的一定百分比支付分级特许权使用费。科笛已支付的金额约1.4亿元。
第二类:包括CUP-MNDE以及CUP-SFJH两种毛发疾病及护理产品。
分别获得了Laboratoires Bailleul和Van Montfort Laboratories B.V.授权,可在中国内地进行独家分销与经营。而在相关协议的前三年,科笛集团则分别承诺了每年的最低采购量。
针对CUP-MNDE,自2021年6月起,前三年的最低采购量合计47.3万件。针对CUP-SFJH,自2021年9月起,前三年的最低采购量合计18万件。截至2022年10月底,科笛账面有存货1500万元,主要是从上述海外分销伙伴处采购的产品。
可见,在销售这些产品之前,科笛集团就支付了高额授权费用,以及采购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产品。这无疑为其带来了不小的成本压力。
这11款产品中,进入商业化的目前主要有4种产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均为授权产品。
那么,除了授权产品,科笛自研的5种产品进展如何呢?
这5种自研产品中,包含了2种毛发疾病与护理产品,2种皮肤疾病与护理产品以及1种表皮麻醉产品CU30101。除了CU30101进入了临床II期外,其余4种产品还处于临床前阶段。这4种产品还需要经过临床I至III期,以及注册阶段才能面世,可以说前路遥遥。
科笛管线情况 摘自《招股说明书》
由此可见,科笛的独立研发能力还有待验证。
二、商业化刚起步,累亏7.7亿元
那么,科笛重金购买的授权产品目前商业化进展如何呢?
2020年科笛无业务收入。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产品销售额分別为204万元和65.8万元,合计仅270万元。
根据《招股说明书》的介绍,科笛的商业化战略是通过线上线下两条渠道销售产品。科笛有2大经销商,剩余客户均为个人客户。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前两大客户总收入分别为38.1万元和17.7万元,占收比分别为18.7%和26.9%。对于线上销售的比例等具体信息科笛没有进行披露。
当然,不要忘记,还有1500万的CUP-MNDE和CUP-SFJH待投入市场。
笔者认为,科笛集团现阶段产生的收入很少,未形成稳定的收入模型。可以说,商业化刚刚起步。
与此同时,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科笛的累计亏损高达7.7亿元,主要由于费用高企。其中,研发成本累计3.5亿元、行政开支累计1.3亿元、销售及分销开支合计1227万元。显然,这与收入水平严重地不成比例。
我们对这两年半的费用进行了简要统计。可以看到,员工相关的成本包括股权激励合计近2亿元。
根据《招股说明书》整理
最新的数据显示,科笛共有157名员工。如果假设这157人在2022年初就在科笛,并根据2022年上半年的数据计算,平均每名员工的月薪达到4万元。除此之外,还外加每人每月16.3万元的股权激励费用。
科笛毕竟刚刚成立3年,收入单薄。处在创业阶段却配置这样的高薪和福利,不亏也难。
除此之外,许可开支和第三方承包成本是研发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两年半内,许可开支达1.7亿元,第三方承包成本达7523万元,二者合计高达2.5亿元。然而,高价购得的产品授权能否获得市场认可,给公司带来预期利润,目前还是个问号。
三、“药明系”基金为控股股东
为这些费用和历史亏损买单的,是科笛背后的投资人。
科笛历史上经历了A1轮、A2轮、B轮和C轮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达到2.75亿美元,约合19亿人民币。根据股权结构图,通和毓承持股53.57%,为最大股东。而云锋基金、红杉资本及Fidelity等为其财务投资人。
股权结构图 摘自《招股说明书》
其中,控股股东通和毓承由通和资本和毓承资本在2017年合并而成,专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通和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是原富达亚洲成长基金合伙人陈连勇博士。毓承资本则由原药明康德(603259)风险投资部门独立而成,创始合伙人是药明康德创始人兼董事长李革博士。
因此,通和毓承也被坊间认为是“药明系”基金。目前该基金在管规模超过百亿。
科迪集团是用什么打动了通和毓承以及红杉等一线机构呢?或许是其所在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我国广泛皮肤病治疗及护理市场规模2030年将达到10390亿元。而中国广泛皮肤病治疗及护理人均支出2021年为334元,显著低于美国(1828元)、日本(1417.3元)与韩国(1406.9元)。
然而,虽然是蓝海赛道,笔者却未看出科笛这名选手的核心竞争力。药明系基金操盘下的科笛选择在此时上市,是否操之过急?亦或许,再不上市就难以为继?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