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我们又被越南超越了?
2023-02-26 18:25:25    腾讯网

最近有朋友让我谈谈外贸订单减少的问题,原因是网上许多高度雷同的文章一直再说这个事,他有些搞不清这是我国独有,还是全球的普遍现象,转移的订单是不是跑到了越南和印度,未来他们会不会取代我国,我国又该如何应对,今天就以这个事,好好的和大家聊一聊。

上面这三张图,分别是我国,印度,越南,最近一年的出口数据,都出现了环比下降,其中我国出口总量虽然最大,2022年的下降幅度,相比其他两国,反而是最低的(2023年没发布)。


【资料图】

2022年三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6045亿美元,4497亿美元(印),3718亿美元(越),如果说外需订单全跑到印度或是越南,由于我国与印度,越南在外贸总量有着巨大差距,即使是几个点的转移,也足以让他们的出口出现剧烈波动,然而,图形告诉我们,他们下降的比我们还快。

贸易顺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2022年我国顺差达到8776亿美元,越南顺差112亿美元,仅为我国的八十分之一,至于印度,没有顺差,逆差倒是创记录的达到2735亿美元,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一个利润极其微薄,另一个压根就没有利润。

大家如果经常看新闻的话,应该也知道越南的耐克,这家劳动性密集企业,已经裁撤了3000人,另有3000人不再续约,足以说明,外需减少,订单下滑,并不是某一个区域的独特现象。

写到这里,肯定会有朋友说,即使现在不是的,但是将来一定也是的,理由无外乎,美西方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定会将订单转移走,之后哔哩吧啦一大堆,给你总结一句,低端产业迁走,高端产业被阻,某某要完了。

首先呢,这群人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

1,低端产业被迁移,是事实,我并不否认,但是被迁移的,有一部分是我们有意为之,这句话可能比较怪,有些朋友不太理解,道理一点也不复杂,往外迁移的企业,有一部分,如日本的家用电器,韩国的显示屏,已经被大量国产替代,在全球市场,还被我们逐步蚕食份额,这种已久完全失去竞争力的,就属于一种良性外迁。

2,则是人工成本快速上升,引发的利润下滑,还是以生产鞋子的耐克为例,份额还有不少,但因为利润的下滑,再加上美国的一些因素,索性也就搬走了。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没有人会嫌钱多,美苏争霸那么多年,也没妨碍,双方私底下交易的热火朝天,所以利润下滑是主因,其他的都是次因。

这种因为成本上升带来的企业外迁是比较麻烦的,因为你很难要求企业利润缩减的同时,又不断的给你增加工资,传统制造业和互联网行业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显,前者管理层的薪水天花板,多数在20万上下,衰退严重的制造厂,一年的利润也不过如此,而互联网大厂的管理层,在企业总体利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有不少干一年,顶得上传统制造业几十年。

当然有些人可能又会说,制造业之所以没利润,完全是因为房价太高,挤压了利润,只要房价没涨,只要一直依靠外需,一切都会回到从前。

这话表面上有些道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消费增速是永远比不上生产增速,全球国家,生产的多,消费的少是个普遍现象,你想永远的工资上涨,也得问消费端,他们同不同意,假设能够实现永远的上涨,他们又何至于外迁呢。

过度的依靠外需也容易受制于人,2007年的次贷危机,就将这一问题暴露的淋漓尽致,当时沿海一带有90%的企业(记得不太清了),在外需锐减的情况下大量倒闭,制造业这个行业,像来是难建易散,任由他们倒闭,等到需求复苏的时候,订单可不会等你慢悠悠的重建。

也是在那个时候起,我们启动了以房子为代表的内需,房子在上涨的过程中,它是会带动上下游56个产业链,大量订单的增加,又会带来大量的岗位,以及薪水上升,这些人又会进一步的刺激市场的消费,带来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子就代表着内需,当房子不涨,消费就会受到明显抑制,作为产业链一环的个体收入也会跟着受到影响,最近一年的房价和消费降级产生的同步性,应该能够让大家产生一些思考。

注意,说这些只是对过去经济模式的一种叙述,不是要鼓吹什么,未来我国的经济会进一步更偏向于常规消费经济,但这需要时间来转型。

眼下,依靠外需,尤其是低端行业,想要收入增速保持下去是不可能的,内需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保持了薪水增幅,却又导致房价上涨,因此,低端产业的外迁,收入增速的下滑,房价持续的上涨,形成了一个连锁反应。

你想要企业不外迁,就得将人员工资压缩到极限,普罗大众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生活水准,这些企业有了利润,自然不会走。

你想要收入增速持续,就很难避免,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外迁,以房子为中心形成的内需,虽然刺激了经济,带来了收入增长,可日渐高昂的价格,又让刚需的负担不断加重。

有些朋友可能会质疑,难道真的就没有任何办法,避免以上这个循环。

以我的认知,能够想到的办法就只有两个。

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虽是重要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不然成本最低的非洲诸国,就该是制造大国。

想要成为制造大国,首先要包含五点要素。

人工成本,资本在最初阶段能否迅速的启动,要是从一开始你的成本和发达国家持平,资本压根就不会去。

市场成本,在经营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计划之外的开支,印度就是此中高手,为了割外国韭菜,不惜修改法律,惹的外商在印度的投资总是难以持久,去年就有报道2000家外商排队离开印度。

时间成本,鞋子看起来是低端制造业,实际制作的流程并不少,鞋底,橡胶货牛皮底,鞋面,纺织布面材料、人造皮革、真皮、鳄鱼皮、翻毛皮等,鞋头,TPU材料,鞋舌,各类纺织物填充,中底部分,需要phylon或者EVA材料构成,内衬,多是海绵居多,因此生产一个比较复杂商品,如果不能将所有的步骤集合在一小块区域,或者是由企业一体式生产,仅仅是寻找缺失的某一个环节,就足以浪费大量的时间。

效率成本,每个时间段能够生产出多少商品,决定企业的利润上限,有些国家的人工成本很低,可一天产出带来的利润,都不足以抵消企业用他的成本,这种所谓的低成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另一些国家的人,能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在这种国家,即使人工成本高一些,资本也是愿意的。

运输成本,当一件商品完成了所有的生产步骤,需要向外兜售产品的最终价格,如果运输成本足够高,是可以抵消其他成本优势,有些朋友经常问,那些低端制造业为什么要迁往东南亚,而不是迁往内陆地区,那里的工资一个月只要两三千,这可是个巨大优势。

对于这种说法,我是有一些思考的,我们本地其实也迁来了不少外地企业,但他们距离县城中心,少则二三十里,多则四五十里,骑摩托车从县城出发到那里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即使在那吃了午餐,一天下来也需要一个小时的路程,这些企业给出的工资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县城的工资普遍在两到三千,而这些企业的工作时间至少需要10个小时,收入也只在3000~4000,我路过那里很多次,工人并不算很多。

再加上,越往内陆,陆地运输成本就越高,很多利润微薄的企业十是担不起这个成本的,这是为啥没有出现大量低端制造业往内陆转移的原因。

以上5点要素互相影响,只是人工成本高,而其他方面能够做到比其他制造国更优秀,那么就会形成总成本的下降,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产业链集群,企业如果觉得划算自然会留下,看的更远一点,以后如果实现了智能工厂,除非你能做到,比机器产的多,吃的少,不然产业迁移,将会彻底终结。

另一个则是,说了很多次的产业升级,低端产业竞争激烈,利润微薄,普罗大众的收入很容易达到极限,只有获得足够多的高端产业,才能带来更高的定价能力,才可以继续拔高收入,停止阶段性死循环。

不过有一说一,以上这些优势无一例外,都需要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教育成本,没有教育,就很难形成基本的认知,就很难被组织起来,修桥铺路,营商环境,更是需要顶层不断的资金投入以及自我迭代,而这些资金又从哪里来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也希望大家能够理智的看待问题,产业升级和产业外迁都是一个长期过程,两者互相交替。

就好比生产鞋子的耐克搬走了,可我们又搞起了新能源车,这一走一补,就形成岗位上的替换,再一个,美西方在俄乌事件种,已经证明,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美国的贸易断了,和其他国家照样做生意。

即使他想将产业链,一下全部转移走,也得找到能够承接足够产能的国家,美国之所以,没有将关税提升到100% ,不是因为善良,而是这么做,我国的生产成本固然会大增,可美国缺失的海量商品,通胀翻倍的往上涨,走向彻底失控是可以预见的,即使找印度,越南,又能买多少,价格又该涨到什么程度?

所以说,咱们和美国,都因为各自的短板,都处在一种时间上的赛跑,在一段时间内还不会直接开撕,如何利用这个时间段,补全我们的短板才是最重要的事。

另外还要告诉大家一个非常严肃的事,高端产业和火力上限是互补的,以现在全球的混乱局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一场波及全球的开撕,低端产业只是决定了谁来打你,而高端产业决定了你可以打谁,因此,产业升级无论如何都不能断,错过了这一次,美西方有了防备,可未必还有下一次了。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关键词: 印度_财经 越南_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