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子那点事儿
这两天看了一组数据,说北京、上海的二手房成交量都在大涨,上海在15%以上,北京最疯狂,干到了90%。
(资料图)
然而结合1月的数据,你会发现这个现象更明显,一线城市房价相对乐观,往下就不行,二线城市有的勉强(杭州、成都),大多数都不行。
不是说房地产不重要,而且透过这些数字背后,要知道我们怎么努力,不说别的,就看看北上广深涨价的地段和成交价,告诉你无论是270万亿的M2还是只有3%左右的利率,撒出来的钱都集中在了上层。
动辄最少100万的现钞(首付),试想有多少人可以达到,如果再排除刚需和改善型住房,当下认为房价下跌缓和了,我们经济稳了,GDP有保障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不管上层,下层,无论是几线城市,房价都在涨,所以无论是高收入的,还是低收入你都有魄力消费。
如今呢,我们国家660个城市,房价回暖的有几个,因此靠地产稳GDP必然不是长久之计。
话说,为了稳地产,去年去年地方政府的债务增加了15%,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占GDP三成,不过加上“隐性债务”,有机构测算这一比例可能已经有66%。
不仅如此,很多地方政府光支付利息就花了财政的支出的10%,做个对比,2021年美国债务利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只有8%,可见我们这个比例很高了。
所以,从去年开始,部分城市的城投债遇到支付危机,一些公共服务补助也跟不上(公交公司没钱了)。
(二)发力点
按照许多经济学家的划分(我个人觉得比较客观),低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年在5000美元以下;中等收入国家则是5000 美元到15000 美元之间。高人均GDP国家的应为20000美元或以上。
15000-20000美元区间是真正的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目前是近13000美元,到15000美元不是问题,怎么迈上2万美元才是重要的。
我们当下有个大问题,生的太少,尽管我们劳动力还够用,但已经不是低成本时代,所以得从其他方面想招。
创新和科技,举个例子,生产一个苹果手机,如果一部iPhone售价1000美元,扣除进口成本和特许权使用费后,只有约60美元属于中国。
因此,苹果各种卖,真正我们赚的很少,我们经济需要高科技附加值来稳定和提高GDP,所以要搞半导体、高端医疗器械、核反应堆、人工智能等等。
你以为美国为啥搞我们,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未来超过他要走的路就是科技——网上叫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争。
(三)不卖房子卖科技
搞那些东西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关系大么?当然,举个例子,疫情三年,很多财富实际上流向了富裕阶层。
在人均GDP体现上,城市的可以达到2.8万美元的水平,但农村只有5000美元,想要这些下面的人上来,那么就得继续推城市化,但不是靠卖房了,而是卖科技。
例如,就说半导体,有个关键东西必备——光刻机,是一个大系统集成,需要10万多零部件,其中多数零件都是中小企业做的。
光刻机卖上价,上游中小企业利润也吃不少,打工人的收入自然也少不了,这是连锁反应的。
有人说我们国家蓝领挣得的少,除了人多以外(稀缺性体现的不明显),关键多数企业都是传统买卖,拧螺丝、钢筋就那么钱,倘若在上面赋予了科技,那你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例如你的螺丝钢筋专门为核聚变新技术服务的。
企业卖了技术,有了更多资本雇佣,农村人口为了增加收入进程也就顺理成章,一环套一环。
顺带提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现在中考政策变了,要么高中OK了,要么彻底没戏,和过去不一样,目的就是要提升蓝领的质量。
(四)消费是这么来的
今年所有人都在说,我们要促销费,想办法让老百姓花钱,说实话不是不想花,要么真没有,要么不敢花。
有组数据,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其实基本上都是富人贡献的,央行公布过:我国银行账户存款余额在50万以下的占到了99.63%(2019年数据)。
虽说数据是以前的,但上面提过了,M2增加的基本都在上层,下面基本沾不到,所以这个比例依然适用。
当下,我们需要的是大众消费,最终传递给企业来刺激经济,反过来大众得有钱,因此需要企业提质,走科技附加财富路线,然后反哺大众。
在此,有个环节很重要,企业融资。搞科技是要钱的,无论是哪个环节,所以我们这些年发力点很对——解决企业融资难。
剩下的就得看企业了,拿到钱干啥了。
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科技这玩意儿不是说光有钱就行,还得花时间去突破,然后形成产业链,所以消费起来不是很快能实现的。
这个观点和我前段时间说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大众消费恢复是信心问题,也需要时间,不是半年一年能有多大起色。
二十年的房地产才造就了我们线下、电商消费的辉煌,当下要从房子转到科技上,再产生财富是一样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