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聚看点】青岛,重拾骄傲
2023-04-30 08:26:01    腾讯网

在蜿蜒730公里的海岸线上,青岛有大小49处海湾,60多座岛屿,称得上坐拥北方最好的海域。但如今,在“富游去三亚,穷游去日照”的挤压下,青岛的“新风光”在哪儿?


(资料图片)

青岛这座城市,由于占据海上的地理优势,在19世纪末,一度成为八国联军争抢的宝地。

一百多年后,“山水资源”仍是这座海滨城市最特别的一张名片。

但是,青岛人告诉我,近年来青岛的旅游业也面临着新挑战。

高铁带来的交通便利,最先辐射和影响的不是“鲁B”青岛,而是“鲁A”济南。

“富游去海南,穷游去日照”,而城市能级处于中位的青岛,急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岛“风光”真的不在了吗?

上周,奔流财经受邀参加由青岛市委网信办牵头主办的全国知名财经媒体采访行活动,一路从市南到市北,从充满德式风味的老城区到西海岸新区。

两天时间我们既看了那些“塔尖企业”——海信集团、赛轮轮胎,也看了在新兴产业中崛起的新势力——比如入榜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的以萨技术和“海尔系”资本版图中的“新星”有屋智能。

两天的行程,不足以全面了解一家企业,但两天时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曾经“环城皆海湾”的青岛,如今正以“智造”而行,乘“互联”之风,在山水“风光”中找到新的“荣光”。

01.

“制造”始终是骄傲

青岛,昔日曾被称为“胶澳”,而它的过去真的值得“骄傲”。

很多人对青岛还不够了解,这里曾是实体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它曾与上海,天津齐名的“上青天”。

联合国划分了41个工业大类,中国是唯一41个门类齐全的国家。

而青岛,拥有其中39个工业门类。

全国优秀企业家的数量,青岛一直排在全国第一,到今天也是如此。

青岛的知名企业更是比比皆是,这里诞生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被称为青岛的“五朵金花”。

但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事。

为什么青岛在改革开放前二十年是领先的?

因为青岛除了以往的工业根基,还是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但是当大家都改革开放了,国家的“他赋”红利递减,青岛的发展就多了些不确定性。

2007年,青岛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转折。

那一年,山东省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这之前,青岛一直是以加工制造业为重心的,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意味着对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且这种调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改革确实有点让青岛经济走向“脱实向虚”的意味。

几年前,曾有媒体关注到了青岛的经济“滑坡”,其中提到一组数据:

从2007年开始,青岛第二产业占比连年下跌,从51.6%一路下跌到2020年的35.3%,13年间下跌了1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跌1个百分点以上。而第三产业从43.0%一路攀登到61.3%,13年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

虽然同一时期,由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全国的工业占比都在下降,但青岛下降的速度之快绝对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2008年之后的全国城市GDP排行榜,青岛每年都在被超越。

2019年青岛全国城市GDP排名由上一年的第12名下滑到第15名,比前一年缩水了260多亿元,那是青岛自1990年以来,排名最差的一年。

要知道,曾经的青岛曾保持了四年全国GDP第十大城市,是山东的骄傲和荣光。

排名连续下滑,就直接说明了眼下的发展战略有问题。

青岛某报头版头条直戳痛点:“青岛相比宁波、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差距的原因,是人的思想……”

坐稳“北方第三城”20多年的青岛,在这场大梦中幡然醒悟,青岛开始寻求破局之道。

当改革开放初期的“他赋”红利被吃透,在改革开放第二个二十年,青岛地位的下降是必然的,除非青岛形成更好的“自赋”——

青岛意识到,既然在“脱实向虚”的过程中摔了跟头,那就“脱虚向实”,还是以工业为本,回归实体经济,回归自己的“比较优势”。

但再次掉转车头发展实体经济,所面临的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呼啸而来,不断进化的高科技、新模式又层出不穷,青岛既不能丢掉那些“家底”,又要在新的工业环境中找到弯道超车的那条路,这是摆在青岛面前的一道难题。

不过在我看来,这座“双子星”城市虽然和广东广州、江苏苏州相比有所逊色,但就如山东这座城市的开朗、热情一样,青岛这座城市从不隐藏自己的焦虑,积极勇敢地面对现状,努力补足短板。这是青岛始终在北方经济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

02.

“大象”的隐形翅膀

这次同行的财经媒体中,有不少是从青岛报业走出去的,他们比我更了解青岛。在交流中,他们告诉我,外界给青岛的标签是“保守”。

民间用”被困在围墙中的大象“来形容青岛的重资产产业。

的确,相比南方,北方山东似乎不喜欢追赶潮流、不热衷新鲜事物、不擅长创新创造。

可一些数据又很直观地告诉我们:形势好像正在起变化。

2019年7月,世界工业互联网产业大会在青岛举行,大会上青岛提出要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

2020年,发展工业互联网成为青岛转型升级的“一号工程”。

也正是在那一年,青岛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成绩单”,一举反超。

2020年,工业互联网为青岛贡献了超过110亿元的新增产值,而到了2021年,这个数据已经变成了210亿元。

面对疫情,青岛的本地企业海尔、海信等纷纷抓住了工业互联网这个抓手。

而青岛也加大政策支持,专门出台了《工赋青岛专项行动计划》,以工业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超过20%。

不少业内专家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青岛海尔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优秀平台的典范。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长孔翰宁说,青岛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几乎涵盖了其在工业4.0中所描述过的全部概念,特别是涵盖了全球开放生态系统。

乘着青岛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的东风,青岛的新老“金花”跨越了三十年的“年龄差”,实现了共同发展——拥有丰富“灯塔工厂”经验的卡奥斯开始助力青岛的老牌企业“触网”。

2021年,118岁的青岛啤酒厂在海尔卡奥斯的助力下迎来了“新生”,啤酒厂成功入选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

2020年5月,卡奥斯与青岛啤酒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提出,以共建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助力青啤打造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带动行业和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

通过转型,青岛啤酒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成功将用户、研发、制造、供应商和销售终端连接成一张互联互通的“网”。

除了卡奥斯,像特来电、聚好看等青岛“独角兽”,都“脱胎”于青岛的传统制造业。目前青岛已集聚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1800多家,而像卡奥斯这样的“大牛”,已经链接企业近70万家。

比如这次我们去到的海信视像,公司在去年获评了智能制造成熟度三级认证。

在生产车间内,穿梭往来的智能自动配送小车有条不紊地搬运物料。在液晶面板卡合工序上,工业机器人已经可以完全代替人工,六个轴位吸住大尺寸液晶面板,经3组工业相机和人工智能算法引导定位,将面板轻巧地放置到背光模组上,精度控制在0.2毫米。

作为巨轮行业的领军企业,赛轮集团对外发布了全球首个真正投入使用的橡胶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所有工序的“人、机、料、法、环、测”的全面互联。

在制造端,赛轮做到了全球所有工厂一套系统、一套数据、一张报表;在渠道端,“橡链云”实现了经销商与下属所有门店的订单、物流、库存、结算的在线协同;在消费端,“橡链云”可为特殊运 输车队提供胎温、胎压、行驶轨迹的实时服务。

03.

2023年,520个

在青岛的这几天,我有一个感触:青岛不是保守,而是低调。只是不声,而非不为。

当“大象”生出隐形翅膀,怎能说它不会起舞呢——

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2)》中,青岛蝉联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7位在2019年到2021年这三年,青岛在榜单上的位置连续三年上升;

在《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中,青岛以第13名的名次,入榜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超过了长沙、无锡、宁波;

2022年,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8家,全国排名第11,超过广州、南京等城市;

五个月前,2022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揭榜,青岛共12家企业上榜,数量稳居全国第五、北方第二

在最新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山东入围了3个,其中青岛市占了2个

……

显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让北方城市的格局迎来一次新的洗牌与分野。而青岛,已经在新经济中,找到了自身的坐标。

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信号,也为接下来青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去年年底,青岛市政府公布了2023年市级重点项目名单,共520个项目,总投资1.38万亿元。

这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相较于以往,青岛2023年在重量级大项目招引落地上实现了一些突破。

在520个项目中,总投资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有14个,50-100亿元的产业项目有29个,这些项目占比最大的就是智能制造装备类项目。

例如,总投资103亿元的海尔胶州中央空调制造项目。

根据规划,项目将以“灯塔工厂2.0”模式,打造全球最先进的中央空调互联工厂以及5G+工业互联网应用园区,同时将建成行业首个物联多联机互联工厂,项目预计在今年7月份试生产,预计投产后将年产空调300万台。

经历过低谷的“北方第三城”,“满血复活”后,似乎更加清楚需要发力的方向。

2023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持续用力,将“新项目”持续扩量作为要打好的“四场硬仗”之一进行部署。

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青岛重点布局了西海岸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动投创新园(一期)项目、青岛JMEC产业园区等项目;在人工智能领域,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正式纳入重点准备类项目清单。

如今看来,青岛重点发力新兴产业、数字经济,这条路是对的。

只不过,横亘在青岛面前的,是另一种挑战。

04.

青岛&杭州?

青岛之所以强力布局数字经济,大概是意识到数字场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和制造业场景有机融合,另外背靠“工业强省”山东这棵大树,可延展的空间相当大,因此才强力布局工业互联网。

经过这些年的“抢跑”,青岛数字经济发展路径已经很清晰——工业互联网与智慧城市齐头并进。

工业互联网能让青岛涅槃,此时也有人提出一种说法:

“青岛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杭州?”

2022年,杭州GDP达到1.88万亿元,而其中,数字经济作为其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27%,与北上广深同处数字经济第一方阵。

数据是硬实力,这似乎是青岛这座非一线城市难以匹及的,不过,并非不可以把两者放在一起来看,毕竟有目标才有发展动力。

错失了消费互联网机遇的青岛,是属于较早认识到数字经济新风口的那一批,并将发力点放在了工业互联网领域。

“青岛的工业互联网启动在全国是最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院长刘韵洁曾表示。

行业人称,就目前来说,青岛在数字经济上仍然存在着短板,比如企业数字化改造、核心技术以及软硬件配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暴露短板也从侧面说明了青岛在数字经济上探索得够深。

比如数字化的前提必须要先智能化,很多制造业的企业智能化水平偏低,而且改造意愿不强。

意识到这点青岛政府首先出了政策——对实施技术改造并达到一定标准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按照企业年度设备投资不超过16%的比例给予奖补,最高奖补600万元。

如今,“数字经济”已经列入中央顶层设计,加之此前积累的基础,青岛或许将迎来“奢望”变“希望”的黄金机遇。

现在,青岛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地”——青岛国际特别创新区。

园区除了提供传统园区和传统孵化加速器提供的基础服务外,他们希望从青岛和山东本地的产业基础出发,将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山东传统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培育出细分领域的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企业。

最后,关于青岛,我还有几点想说的:

进入5月,青岛的“旧景”焕发新生,青岛开始进入最美季节,踏上滨海栈道,金色沙滩耀眼,海浪声声。

飞帆渺渺的奥帆中心与青岛地标性雕塑“五月的风”近海相望,远远地告诉人们:这里是青岛。

在国内一众旅游城市中,青岛应该是自然禀赋突出、游客好感度相当不错的城市。

虽然在各地文化旅游产业打得火热的当下,青岛旅游业似乎面临着“热闹有余,产业不足”的尴尬。

但实际上青岛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2022年青岛党代会报告对文旅产业多有笔墨,首次提出要“建设艺术城市、人文青岛”,首次将“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首次将“宜游”上升到与“宜居”“宜业”同等重要的高度。

三个“首次”,凸显了青岛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

对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来说,山海观光的自然红利始终是天然的场景优势。

现在青岛也有“新景”:在青岛的海泉湾,“海洋之星”摩天轮在去年竣工。

新,意味着时尚与创造,也代表着一座的开放与活力。

青岛,青春之岛。

今天青岛的状态是年轻的、开放的,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这是一座正在“创业”的城市,它和 20多岁的年轻人有着一样的状态和追求,和具有强大创新力和巨大成长性的“独角兽”企业有着一样的精神气质。

参考材料:

《一座万亿城市的重塑之路》,秦朔朋友圈

《全国第五、北方第二!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揭晓,青岛12家企业上榜》,青报观象山

《“北方第三城”惨遭滑铁卢,青岛,你肿木了?》,融中财经

《520个、总投资1.38万亿!青岛市2023年重点项目名单公布》,风口财经

亲爱的读者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