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电产品外贸:有“贴牌出口”问题,也有“贴牌进口”的不足_今日热文
2023-06-14 11:09:53    腾讯网

我国机电产品外贸:有“贴牌出口”问题,也有“贴牌进口”的不足

2023年前5个月,我国机电类产品进出口总金额升至79948.3亿元,上年同期为78768.3亿元,微弱增长1.5%。其中,出口金额为55693.9亿元,上年同期为50874.1亿元,同比增长9.5%。

机电产品进口金额在今年前5个月为24254.4亿元,与上年同期的27894.2亿元相比,跌幅高达13%。也正是因为进口在锐减,导致我国机电类商品的“整体外贸发展步伐被拖了后腿”。


(相关资料图)

在出口继续大比例提升,进口却大幅萎缩影响下,我国机电类商品外贸顺差金额在今年前5个月再度创下历史新高——提升至31439.5亿元,与上年同期的22979.9亿元相比,暴涨36.8%。

我国机电产品外贸存在着两个问题

在外贸顺差持续高涨的同时,南生也注意到:我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着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使得我国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放弃了大量的盈利环节”,似乎只是单纯地在制造和生产。

曾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机电产品饱受“贴牌出口之痛”。外商给出制造标准、规格和要求,掌控着海外营销渠道,我国大量企业只是“单纯地生产制造”,溢价能力较弱,高利润环节缺失。

并建议我国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直接把自己生产出来的各类型机电产品销售给“海关终端客户”,而不是让外国中间商赚差价,逐步摆脱对外贸中介“下单、包销”的依赖,获取全产业链利润。

另外一个问题是“贴牌进口”。我国企业还是要接受外商给出的标准、规格和其他要求,单纯地生产、组装好各类型机电产品,出口到境外地区后,对方只是简单地更换包装,贴上品牌标签。

或者是在经过轻微地再加工,装上额外的零部件,又再度运到我国。这种“贴牌进口”交易模式,外商企业掌控了利润更加丰富的品牌、设计、标准等环节,我国企业承担着“打工”角色。

在美、欧、日提出“中国加一”,强化供应链分散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效扭转“贴牌出口、进口”被动模式,只是单纯地等订单,那我国企业又怎能在全球市场掌握主动权,提升综合实力呢?

备注:美欧提出的“中国加一”战略指的是:不把中国当成他们企业下放订单的唯一渠道,而是要积极拓展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制造能力,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曾公布一项调查:自2017年到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之前的两三年时间内,美国通过“中国加一”战略,实现了超过500亿美元的替代性,拓展了与越南、印度等国的贸易。

要积极改变“直接出口”模式

最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日新月异,并推动我国汽车出口实现了对德国、日本的赶超,升至全球第一名。但在这种齐声喝彩的繁荣背景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却这样提醒大家:

中国汽车出口目前以直接出口为主,虽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要关注在产品大规模出口背景下,国外市场可能采取限制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措施。

大多数国家都强调贸易发展的平衡性,特别是那些外汇储备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均衡发展。我国外贸顺差持续高涨的时候,也需要将这些“货币”换成真正可用的商品和服务。

外币,对发行国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货币本身的价值属性是极其低廉的,真正体现货币价值是在“交换环节”,只有当这些货币成功交换到我们所需的各种商品、服务时,才有实际意义。

在全球环境下,少数国家的外贸顺差高企“背后隐含的潜在风险不可低估”,统一战线应变得越来越长,而不是更短。在确保我国外贸顺差可控时,也应帮助友好、合作国家获得贸易均衡。

请记住,供应链从来都是不断迁移的。迁移既然才是常态,那我国可选择和部分友好国家加强合作,把一些生产环节主动转移出去。例如:我们不仅仅是在非洲进口矿石,还可以在当地投资设厂。

我们可以和巴西共同建设大豆、豆油的合资企业,共创品牌。将巴西的大豆大量本土化深加工,一部分销售给巴西居民,另外一部分在国际市场销售,我国也可直接从合资企业进口豆油。

这不仅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和外商合作伙伴深度捆绑,拓宽利润环节,稳定供应渠道,还可以帮助友好合作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就业。他们发展好了,对我国的商品需求不也进一步增大了吗?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