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夜景灯光太土”?
2023-07-09 07:34:46    腾讯网

上海夜景五光十色,是种“乡镇风”?这一话题最近登上了热搜榜。


(资料图)

有网友在上海市政府领导信箱留言称,上海外滩夜景灯光太土,“有一种浓浓的乡镇味道”。该网友认为,作为国际知名城市,上海的夜景灯光越发花里胡哨,没有一流城市的格调。在该网友看来,“不去刻意装饰,才显的格调高。”

对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林业局)回复称,将在工作中予以参考。

上海陆家嘴夜景 图/图虫创意

事实上,最近几年,关于上海夜景“素颜版”是否更美的讨论一直存在。2022年8月,一条仅 10秒钟的“素颜版”上海夜景视频在朋友圈刷屏,引来诸多点赞。视频拍摄时,上海暂停开放黄浦江沿岸外滩、北外滩、小陆家嘴地区的景观照明,人们熟悉的五色上海变成了以深蓝色夜空、暗色楼宇及银色楼宇灯光为主的“素颜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

但同样,在各类游客打卡照中,五光十色、霓虹闪烁的陆家嘴夜景往往占据“C位”,备受赞誉。

夜景,究竟要五光十色“浓颜版”的靓丽,还是冷清柔和“素颜版”的隽永?

“五颜六色”灯光秀 VS冷清“内透”风

目前,国内CBD的夜景,既有建筑外立面铺满LED灯光,五光十色的灯光秀式楼宇,也有内部灯光透过玻璃幕墙“若隐若现”冷清的夜景。而类似陆家嘴等CBD,则兼具“浓妆”版和“素颜 ”版。

内透式光源,一般指从建筑物内部投射出来的灯光效果,是较为常见的构成城市夜景的效果。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梁峥看来,不同城市或者城市不同区域呈现不同视觉感官的夜景,与其功能定位息息相关。

他说,像上海夜景,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在黄浦江历史建筑这一侧,灯光相对柔和素雅,很多本地年轻人在此拍婚纱照。而江对岸,灯光五彩绚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打卡并拍摄“网红”照。黄浦江两岸的夜景,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实际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上海外滩夜景 图/图虫创意

与上海陆家嘴CBD五光十色夜景不同的是,北京国贸CBD,则显示着一种“清冷”感觉,高耸的写字楼并没有明显的亮化工程,灯光光源大多来自内部。

北京国贸CBD夜景 图/图虫创意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看来,北京与上海的城市气质不同,北京作为首都,不追求过度商业化的氛围,但上海本身是商业色彩更加浓厚的城市,夜景也更具有自身特色。

此外,相比游客到上海必“打卡”的陆家嘴夜景,北京国贸CBD的游客数量相对较少。

“在照明设计中,我们常讲借景、用景和造景,北京国贸CBD 更多运营其本来的灯光,营造夜景的氛围感,是典型的借景。”梁峥说。

上述“吐槽”上海夜景的网友还称,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没有花哨的装饰灯,“特别是伦敦,只有路灯和写字楼24小时常亮的白灯”。

伦敦金丝雀码头夜景夜 图/图虫创意

那么欧美城市,是否较少应用“五颜六色”的LED灯光营造绚烂的夜景效果?

梁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欧美也有为建筑“张灯结彩”的传统,但多用于节庆,比如圣诞节前后。而部分城市大规模使用彩色灯光,一般是在灯光节,比如法国里昂的灯光节。

里昂灯光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643年。自1852年起,灯光节渐成规模。而现代意义上的灯光节则始于1989年,每年12月举办,一般持续4天。灯光节每年吸引约300万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

每年,法国及世界各大知名设计师争相竞技,声光电效果、激光以及3D特效已普遍应用在灯光艺术作品中。据悉,目前里昂灯光节团队已与世界各国近20座城市的灯光节合作,主要在场地选择和作品筛选上提供专业支持。

“我国不少城市都将夜景‘亮化’常态化,更多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梁峥说。

光污染忧虑

“最近几年流行为楼宇‘穿衣戴帽’,即在大厦外层铺整面LED,形成屏幕,行业内又叫媒体立面。”梁峥说。

媒体立面和内透光源究竟谁更优越的争论中,光污染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城市着力打造夜景的亮化工程。但这也引发不少担忧。

梁峥表示,LED作为光源,有诸多优越性,比如能耗较低,色彩丰富,动态响应较快,容易控制,点对点的把控非常精确,基本能实现屏幕化。

越来越多城市,受益于LED灯光操控技术,城市之间的楼宇变成一块块“大屏幕”,闪烁着变幻的图案,有的甚至还打起商业广告。

杭州钱江新城夜景 图/图虫创意

“近年完成的城市照明项目,不同程度地出现超标与攀比现象。比如,比亮化建筑数量,你亮化100栋楼,我就亮化150栋。甚至有城市连住宅楼顶也开始大面积做亮化,虽然后来被紧急叫停。”有业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

梁峥则坦言,现在越来越多城市大量安装媒体立面,但并非每个地方都适合,于是就产生了大量光污染的源头。因为如果采用点光源,必须经过严格的配光设计,如果没有相关设计,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光污染。

最近几十年来,全球光污染持续增强,全球三分之二城市已经看不到银河与主要星座。从2011年到2022年,平均每年夜空变亮9.6%,这意味着仰望繁星的体验将在下一代孩子的童年中消失。

据了解,在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中,城市照明的迅速发展,在产生不少积极意义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如眩光、光干扰、色污染、光噪声、光逸散、天空发亮而使天文观测能力下降等问题。

比如光逸散,即过多的室外光通照射到室内,影响人的正常工作与休息。又比如色光干扰,在色彩斑驳的背景下,会影响人的色辨识度,特别是在闪动的色光背景下,容易造成交通信号灯识别困难。

在梁峥看来,像路口很多建筑也做整个建筑的亮化,其实根本不适合,会严重干扰交通。

更让梁峥担忧的是,部分城市安装从下往上照的射灯光源,且这样趋势在蔓延。“这种灯光只适合做舞台灯或者临时灯光秀的灯光,长期、大面积使用会破坏生态,对天空中鸟类存在较大伤害。”梁峥表示。

“昼夜失衡的光环境还可能扰乱了昆虫、小动物与植物的生息、迁移与繁殖,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对城市本身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负面作用。”李晓江说。

夜景不是“越亮越好”

城市是不是越亮越好?在李晓江看来,将夜景是否明亮直接与城市繁荣程度相联系的理念,需要调整。

李晓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我们经常用光亮程度作为一个指标,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繁荣程度。东京、纽约、巴黎这些国际大都市整体的光亮程度较高。在国内,一线城市夜空的明亮程度也远远超过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

“在这样理念下,不少城市认为越亮越好,大面积使用泛光灯。甚至有些远离市中心高层住宅的顶部,也制造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装饰。”李晓江说。

在他看来,不少地方对于城市夜景的明亮程度,代表城市的繁荣程度存在一定误解。

“这一理念不仅包括CBD的夜景是否绚丽,更包含整个城市的公共照明是否普遍,包括背街小巷,里弄胡同,是不是每一条都有较好的照明设施。不能市中心或核心区域过于明亮,而这些街道没有很好被照顾到。”李晓江说。

另外,夜景灯光对于生态的影响也日益被重视。

“杭州一开始做了孤山的照明,是全国第一个将山‘点亮’的城市。随后不少城市学习杭州。但杭州很快意识到问题,进行了调整。”李晓江说。

黑天空保护也称作暗夜保护,是指通过对人工照明的光源种类、亮度、角度等限制,以减少不必要的光污染对天文、生物、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经济等造成的损失,给动植物留下赖以生存的夜间环境,给后代留一片可仰望的星空。

2019年《杭州市区城市照明总体规划(修编)》发布,引入“黑天空保护”概念,杭州明确设置9类“黑天空”保护区,对照明进行了规范,其中包括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除西溪雕塑园、西溪天堂)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良渚遗址保护区、森林公园核心区、湿地保护区核心区、滞洪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大于30%的陡坡地、地质灾害防治区。

作为深圳夜景的规划设计师,在深圳夜景规划过程中,梁峥及其团队在营造繁华夜景时候,也非常注意暗夜保护。“在深圳城市照明专案规划中,我们就明确划分光环境敏感区。这在当时属全国首例。在这一专项规划修编过程当中,我们还明确了深圳暗天空保护区。”梁峥说。

“比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我们这个项目的口号就叫‘超级内透’,在这一区域全面禁止媒体立面,尽量减少上射光。因为它南边有大片红树林保护区,拥有大量候鸟,每年十月份到次年五月份,大约几万只到十几万只候鸟要在此经停,生态环境敏感脆弱。这一环境友好型方案,也得到深圳政府的全力支持。”梁峥说。

2022年,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夜景灯光专项规划,获得深圳市第19届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

“出于安全,出于便利或者随着大家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场所、道路照明设施越来越完备,灯光越来越舒适、温馨,这些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不是刻意制造‘灯红酒绿’,造成光污染。”李晓江说。

作者:赵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