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招行驳斥高盛报告:计算逻辑错误 引发投资者担忧
2023-07-10 16:26:55    腾讯网

腾讯新闻《一线》 作者 厉海


(资料图片)

7月10日,腾讯新闻《一线》从招商银行获悉,针对不久前高盛报告中提及招行部分,该行投资者关系部发布声明称,高盛的判断对部分投资者产生了一定的误导,并引发了投资者对招行资产质量的担忧。

招行表示,报告原文中推测招行对政府平台融资约1万亿元,但截止到2022年末,表内贷款只有1325.64亿,仅占招行全部贷款的2.32%。

具体来看,招行分五点进行了反驳和解释。

第一,高盛报告中所使用的“implied loss ratio of credit portfolio in debt investment book”,缺乏逻辑性。指标分子是所有“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中的阶段三损失准备,分母使用的是“以推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中的“其他投资”。前者是所有“以推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的阶段三损失准备,后者则是“以推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中的一小部分,报告将两者简单相除缺乏逻辑性,而且报告也不对该指标进行任何解释说明的做法,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误会。进一步而言,“以推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的阶段三损失准备,大部分来自于理财回表的问题资产所产生的准备,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的“其他投资”中的绝大部分资产并不是理财回表资产,据此计算的比率的逻辑相关性方面的缺陷就更为突出。

二、招商银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的资产质量优良。2022 年未,招商银行“以推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1.58 万亿元,剔除理财回表因素之外的不良资产极少,资产质量优良。我行始终坚持审慎稳健的风险管理政策,严格执行资产分类标准。“以推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目前不存在该暴露未暴露的风险资产。除已披露的不良资产之外,我行预期未来“以推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仍会保持优良的资产质量。

三、高盛报告中所使用的“implied loss ratio of credit portfolio in debt investment book”指标高达25%,原因在于:其一,我行按照监管精神,近几年持续收缩“其他投资”规模,该科目从2018年的2534亿元已经下降到2022年未的1273亿元;其二,阶段三损失准备增长,余额达到323.68亿元,但其并非主要来源于表内的“以推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中的债权投资,而是主要来源于理财回表,我行对理财回表资产进行了充分的投备计提(2022年末该部分的拨备计提比率达到 95%)。此外,“以推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中的“其他投资”的不良资产,目前暂无明确的核销处置政策依据,仅能依靠清收等有限的方式处置,阶段三损失准备消耗进度缓慢,导致高盛报告中所使用的“implied loss ratio of credit portfolio in debt investment book”指标居高不下。

四、高盛报告推断我行仍需进一步确认 340 亿元的债权投资不良资产,且仍需进一步确认340亿元的损失。实质上我行年报已经披露“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中阶段三资产余额为 341亿元,阶段三损失准备 324亿元,两者都已经充分披露和充分计提,我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投资”并不存在高盛所推断的需进一步确认和计提的损失情况。高盛报告还提及,我行仍有60 亿元的不良贷款需进一步确认,计算依据是“以推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垫款”中阶段三资产余额占比,来计算我行“实际”不良货款率,并进而推断我行仍有60亿元的不良贷款没有确认。此处分析师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即计算不良货款率时,分母当中包含了票据贴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贷款和垫款”),而由于票据贴现当中一般没有不良货款,因此不良货款率自然会比“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货款和垫款”中阶段三资产余额占比要低。

关于高盛研报中涉及招商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合债务问题,招商银行一直以来都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高度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合债务结构性和区域性风险,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的管理审慎严谨。客户准入环节,坚持“优选区域、择优支持、合规运作、强调自偿”;业务规模总量较小、占比低,截至2022年未,我行表内贷款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业务余额1325.64亿元,较上年未微增90亿元,仅占我行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32%,平台债投资规模很小,包含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在内的所有地方政府相关融资远低于高盛推测的1万亿元;政府融资平台融资业务的不良贷款率0.14%,较上年末下降0.49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优良,招商银行地方政府平台的融资风险整体可控。

此前高盛在7月5日发出关于中国银行业的一系列报告,称在地方政府债务所带来的利润率风险及信贷投资组合损失加大的影响下,中国银行业将无法兼顾拨备、资本和股息三者关系,因此将今明两年大型银行拨备前利润预测下调5%及6%,同时计及股息减少的风险,目标价平均下调1%。

该报告随后引发市场热议,当日银行股普遍下跌,市场将原因与这份报告关联起来,直指高盛“做空”。7月6日,来自高盛的人士指出,研报详细分析了银行运营盈利的多个方面,且涉及评级的有12家银行,覆盖范围仅为当前A股42家上市银行中三成,集中在国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之间。高盛在对上述12家银行评级中,有5家给予“卖出”,4家“买入”,还有3家为中性评级。买入和中性合计为7家,并非是“做空”中国银行业。

腾讯新闻《一线》注意到,该系列报告的署名作者为杨硕,为高盛中国的银行业分析师,执行董事职位。在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一次活动报道中,介绍他曾工作于英国巴克莱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中国前银监会工作,后前往高盛任职,负责中国金融政策、金融稳定和市场流动性等行业研究。

一线|高盛回应研报风波:非做空报告 地方债债券占比影响银行利润分化

高盛被指“掀桌子”,百页报告看空数只银行股,是否夸大其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