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爱搞钱的“深圳女孩”火热破圈,配合着公募基金火热的行情,巨大的赚钱效应刺激着越来越多的朋友投身股市、基市。
(资料图)
大家三五成群,以搞基,哦不,以搞基金为荣。
彼时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充满希望和斗志”的“深圳”,以及“积极勤勉独立”的“女孩”这一有代表性的城市和群体身上,心生效仿之意。
反而忽视了背后更有可能的现象——牛市顶点附近,满大街都是讨论股市的人,不管是不是深圳,不在乎是男是女。
当A股展现出他本来的样子,持续2-3年的低迷,连续的阴跌,大幅的亏损...大家对股市、基金,又回到了白天骂、晚上哭、逐渐不闻不问的状态之后,突然发现,当年的“深圳女孩”也没人提了。
都是亏20%-30%,深不深圳也没差别,我们是——全国基民共同体。
反倒是高点套牢的朋友,在经历了市场的大幅洗礼之后,已经修炼好了养基(躺平)的三重境界——“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抄底?别着急
如果回到2021年3月-6月,牛市的记忆还没有远去,大家对待下跌的态度,还非常积极——还等什么?赶紧上车!
所以我们看到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重的明星百亿公募,大部分在2021年6月创出了历史份额的高点。
当你发动身边的朋友,纷纷一起买入基金,大家怀着“五年翻倍”的愿景嘎嘎抄底之后,骤然发现——熊市已经来了。
两年过去了,当账户在-20%基准线反复摇摆之后,你和基友回到当初“激情下单”的烤肉店,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他带着几分清醒、几分醉问道,“当初说的五年翻倍,还有戏不?”
你打了个嗝儿,揉了揉不知道是被烟熏了还是亏麻了才流出的眼泪,说了一句压抑已久的心里话——“兄弟,买基金真是不能着急啊!”
下跌?别害怕
我们事后总结经验,发现最容易套人的位置,是牛市最后的赶涨阶段和第一波回调阶段,在高点的左侧和右侧最容易脑袋一热,山顶站岗。
打光所有子弹我们才发现,历史最大回撤纪录只能拿来看看,真遇到熊市根本没什么参考性。
肯定不着急买了,取而代之是害怕。
在2022年3月15日,中概互联网在退市和反垄断的大棒下,估值掉到了极致,71港币的阿里、200港币的腾讯、100港币的美团,白天跌完晚上跌,做梦互联网股都在跌,我收到一条消息,“中概跌起来没完了...”
那时的恐惧,我现在还记得。
之前听曹名长讲过,在2008年大熊市老曹管理的模拟组合基本收缩在白酒消费、以及估值低一些的金融、银行方向。
相比于其他板块,这些公司在熊市中表现坚挺,可没想到次贷危机爆发后,这一批质地最好、股价最坚挺的公司也会补跌,且跌幅巨大。
当时间来到2022年10月底,又是一轮急促的下跌,一直坚挺的茅台股价掉到了1300,从最高点掉下来50%,这时我才体验到——补跌,原来是这种感觉,真™让人害怕。
在跌幅最剧烈的阶段,审计师小曲做了一个噩梦——
这就是熊市,你恐惧了吗?
事后看其实也无所谓,经历过,也就不怕了。
我菜,我不要脸
当市场反复在3100-3300点反复摇摆,大家意识到阴跌其实比急跌难受多了,钝刀子割肉这种折磨,能把每天盯盘的朋友逼疯。
为此我总结道,南方梅雨、情侣冷暴力、股市阴跌堪称现代版的“三大酷刑”。
这种行情,任谁都会怀疑一句,如果一直熊下去,未来又会怎样?
70年代美股有过10年不涨的苦闷,年轻人纷纷逃离股市买入货币基金,房地产拥有更好地抗通胀效果,针对这种现象,1979年商业周刊发表著名文章——《股市已死》,虽然这篇文章精准发在了大牛市启动的前夜,但10年不涨的现实确实存在过。
按照资本市场熟稔的“映射玩法”,我心头一紧,“未来A股会不会十年不涨呢?”
可转念一想——我们A股,本来就十年不涨啊。
但是在新能源、信息科技、消费、医药生物等板块,依然能看到蓬勃的生机,结构性机会总是存在的。
我一下子释怀了。
我们虽然会参考美国、日本的经验思考未来可能的发展路线,但归根结底中国还是一个十四亿人的大国,国情不同,并没有其他选项可供参考,虽然股市涨跌的内在规律一致,但总有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所以,大家都去买美股吧,我就要在A股耗着,我承认我水平菜,可菜又怎样呢?
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一向讨厌成功学,但是在麦肯锡工作,在北京后海有房的冯唐还是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但是大佬的成功学各不相同,盲目去学成功学,可能比在茅台2500块时开始学习巴菲特的结果更悲催。
成功不可复制,但成事可以修行。
冯唐的九字真言就是——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