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消费钛度
(相关资料图)
复苏“先行者”
7月30日,海底捞发布了一份亮眼的半年业绩预告,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底捞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预计不少于1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超过23.7%;净利润预计不低于22亿元,相较去年上半年的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约7200万元,同比增长近30倍。
对于今年上半年收入及净利润的上涨,海底捞在公告中称,收入增长是由于随着针对新冠疫情的管控措施取消,海底捞餐厅客流量增加,经营好转等;利润增加主要是由于翻台率提升,内部管理及营运改善,餐厅经营效率提升。
与此同时,海底捞也吃到了各大节假日的红利。海底捞方面表示,在2023年情人节当天,海底捞全国门店接待人次同比去年情人节增长超25%;而在今年“五一”假期的前三天,海底捞门店接待顾客人次同比去年同期增长约65%。在端午节的三天假期里,受出游、演唱会、夜间消费的带动,杭州、厦门、长沙等地的部分海底捞门店日翻台次数超过了9次。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海底捞整体业绩复苏在意料之中,2023年疫情放开之后,人员流动、商业互动,以及家庭聚会都拥有了更多的活力。可以说,中国餐饮领域的复苏应该是走在各个行业前列,而海底捞本身又自带品牌效应、规模效应。
海底捞的业绩也是餐饮市场复苏的一个缩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成为前六个月反弹最大的消费品类。海底捞以超过23.7%的营收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
伴随着上半年业绩预喜的发出,海底捞股价在经历四个月的冷寂后,终于回归了20港元/股水平。截至7月31日收盘,其股价收报21.85港元/股,涨幅达到12.17%,总市值1217.92亿港元。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海底捞股价波动起伏较大,在3月7日触及23.83港元/股高点后一路疲软,于4月19日跌破了20港元/股后持续徘徊于20港元以下。
纠偏后迎拐点
新业绩的发布,似乎宣告海底捞正式走出疫情阴霾。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根据年报数据,从2018年上市至2022年,其净利润水平分别为16.46亿元、23.45亿元、3.09亿元、-41.63亿元、13.74亿元。
在最为艰难的2021年,海底捞巨亏41.6亿元,其中由于2021年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以及管理层采取审慎态度计提的减值损失超过36.5亿元。这也是海底捞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41.6亿元的巨额数字,相当于海底捞上市三年的利润功亏一篑:2018年至2020年,海底捞净利润总额约为43亿元。
对于海底捞而言,2021年充满挑战,同时也被视为海底捞管理纠偏的重要拐点。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11月,海底捞宣布执行“啄木鸟计划”,以弥补彼时掌舵者张勇对疫情发展趋势错判、快速扩张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2022年3月1日,海底捞发布管理层人事任命公告,43岁的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运营官杨利娟调任首席执行官,负责监督集团的管理及战略发展,并继续负责“啄木鸟计划”的落实与推进。
对于彼时亏字当头的海底捞,资本市场也流传着“利空出尽”的信号。东吴证券曾点评称,海底捞基本面最大利空已落地,后续叠加国家相关纾困政策利好、疫情防控边际放松与餐饮消费持续复苏,对于经营基本面向上改善斜率以及现有门店后续小幅关店风险,持谨慎乐观态度。
回归正轨的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的盈利水平几乎与上市以来盈利最高的2019全年持平。
寻找新机会
随着疫情的放开,各大明星演唱会也开始活络起来了,对此,海底捞瞅准了新机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