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基金,“造星”失败
2023-08-07 20:31:02    腾讯网

登高必跌重。


【资料图】

1

新基金发不动了?

最近一桩反腐案件,将几年前工行代销鹏华资管40亿产品爆雷的事重新挖了出来。

鹏华资管是鹏华基金旗下的子公司,多年来,鹏华基金可能甚少像其它基金公司一样话题不断,但也是1998年成立的“老十家”之一,最早还是靠权益投资起家的。

不过在“老十家”里面,鹏华基金的管理规模排名相对来说多在中后,2014年-2015年的牛市中,也曾一度挤进行业前十,但主要还是推出以王宗合为代表的一批明星基金经历后,才逐渐在市场上提高了声量,公司的基金管理规模排名也逐渐步入行业前列。

按照券商中国的统计,截至今年第二季度,鹏华基金的规模位列行业第八。

图源:券商中国

但从天天基金网上的数据可以看到,鹏华基金虽然规模不小,但主要都是货币型基金,主动权益类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占比较少。

最新数据显示,鹏华基金全部基金规模8882.34亿元,货币型基金就有4412.68亿元,债券型也有2664.34亿元,股票型和混合型则分别为660.25亿元、1139.67亿元,主动权益类的加起来还没债券型基金的规模大。

而能够取得这样的基金规模,也是有一定人为“催肥”的因素在。

结合湾区007所述,一方面,鹏华基金在营销方面,将基金投资与娱乐明星结合宣传;另一方面,鹏华基金押注“明星基金经理”,迅速扩大管理规模。

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真实的投研水平也逐渐暴露。

比如鹏华中证500,在占据先发优势的情况下,从成立时的23亿规模,不断萎缩至今年二季度末的5.32亿。

业绩太烂,此前的基金产品不断被赎回,新基金也变得难以发行。

比如鹏华高端装备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募集截至日期不仅从6月16日延迟到7月7日,最终筹集到的资金也不到3个亿;鹏华睿见混合型也从原定截至日期的6月27日延迟到了7月7日。

对于投资者来说,娱乐明星站台到底不过是锦上添花,产品的收益和风控才是更底层的东西。

至于“明星基金经理”,在初尝“人造明星”的甜头后,紧接着要面临的是更加苦涩的反噬。

2

“人造明星”

鹏华基金旗下最负盛名的基金经理,大概就是王宗合了。

2006年王宗合还在招商基金任职研究员,2009年正式加入鹏华基金,2010年12月开始出任基金经理。

相较于研究员,基金经理的研究面更大,对于研究的储备和研究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入职鹏华基金几年后,王宗合选择了不断追寻热点,从消费、医疗,到金融、房地产,再到新能源上游的化工,还有钢铁等等,王宗合的重仓板块随着热点反复横跳,也曾取得过一定成绩,但始终没能激起多大水花。

王宗合的成名是在2020年,主要是旗下管理的鹏华消费优选抓住了2019年的白酒行情,并拿下了当年的双料金牛奖。

随着名气的升温,王宗合逐渐成为鹏华基金的标杆性人物,2020年,鹏华基金为王宗合量身打造了“鹏华匠心精选”,首发认购资金就达到1371亿元,刷新了当时公募基金发行认购的历史记录,“国名基金经理”的名号就此打响。

不止如此,2020年蚂蚁金服上市的5只战略配售基金也是当年爆款,其中“鹏华创新未来”被鹏华基金交由王宗合来管理,并且还在2021年1月任命王宗合为鹏华基金副总经理,让王宗合进入管理层。

王宗合大火之后,鹏华基金旗下的梁浩、谢书英、陈璇淼等一众基金经理,也开始展露头角,逐渐与王宗合形成一幅“众星拱月”之态。

名利加身下,王宗合和其背后的鹏华基金就这么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但向时代借来的名利,终有一天要连本带利还回去。

Wind数据显示,2021年、2022年,王宗合在管基金全部为负收益,其中鹏华创新未来在王宗合任期内大幅亏损达到44.73%,规模也从2020年发行时的80.52亿元缩水至2023年一季度末的25.5亿元,降幅高达70%。

实际上,王宗合本就是鹏华基金强行推到市场的聚光灯下的。

根据飞鱼财经梳理,王宗合成名前,也不乏年化收益率低于10%的产品,只是在2019年年末和2020年初集中“甩包”给了其他人,包括鹏华品牌传承混合、鹏华金城混合、鹏华安益增强混合等等在同类排行较低的产品。

卸任老基金的同时,王宗合也在发行新基金,2019年-2020年,王宗合就发行了6只基金,旗下在管主动权益基金一度达到10只,其管理规模也从2019年的33.34亿元飙升至2020年的522.84亿元,并且大部分均定位于全市场产品。

但随着这场“人造神话”的破灭,王宗合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图源:财经天下周刊

据蓝鲸新财富,有业内消息曝出,王宗合早在2022年就已患病,外部并不知晓。

3

透支

从今年2月以来,王宗合不断卸任在管的基金产品,根据天天基金网,王宗合目前已无在管基金。

不过今年6月14日,财富独角兽在文章中提到,虽然王宗合卸任了所有基金,但并未从公司离职。

文中还提到2022年监管部门先后修订相关文件,要求公募基金经理离职6个月后才能到其他公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研工作,离职1年后才能到私募基金从事投研工作。

但不管王宗合接下来作何打算,卸任也不等于卸责,如何给投资者一个合理的交代,如何挽回公司的品牌形象,也是鹏华基金不得不考虑的,而这不是将某个基金经理卸任甚至除名,就可以当作无事发生的。

被打回原型后,鹏华基金选择引入外援。

2022年初,被称为“电车大咖”的原工银瑞信基金经理闫思倩加入鹏华基金,出任权益投资三部总经理一职。

但从闫思倩加入鹏华基金以来,其管理的多只基金产品业绩表现也难言理想。

闫思倩还接管了王宗合此前管理的鹏华创新未来,但也难以挽回业绩,并且继续下跌13.17%。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这只基金的期末净资产已经从2020年底的80.52亿元跌至25.54亿元了,跌去将近七成。

其实纵观整个“造星”过程,本质上是透支公司的资源以及品牌堆砌出一个假象,这样一个虚幻的“光环”,一般人难以拒绝,但也难以承受。

然而堆砌出来的“光环”只是一时的,当支撑“光环”的资源难以为继,公司最根本的真实投研水平还是会暴露出来。

而用力过猛的代价往往是更为惨烈的反噬。

在这场“造星”神话中,公司、基金经理、投资者,乃至整个行业,都是输家。

也许是群众里有坏人,多数人受蒙蔽,也许是行业发展太快,相关规定尚未能及时介入其中,又或者两者兼有。

但行业在发展,法规在完善,鹏华基金虽然也多番受挫,但尝试“造星”也好,引入外援也好,也还在试图解决问题。

当行业发展逐渐健全,也许我们就能共同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