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个月来CPI同比首跌,PPI连跌10月,增加需求物价方可回稳止跌
2023-08-10 07:33:27    腾讯网

内容提要:

物价指数衡量着经济的节气,目前的物价形势意味着我们的宏观经济节气已经走到了深秋。经济的深秋不是暂时性的低温假象,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存在结构性的温差。唯有继续改革开放,减少政府投资,动真格增加居民收入、降低居民负担,才可能走出经济低温时节,迎来新一轮经济温度转暖上行周期。

8月9日上午,@茨冈女神 突然悲春伤秋,大发感慨。她以女人独具的敏感叹息道:秋天来了,夜里连蝉鸣也突然变得细痩,仿佛是一根随时会断的丝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气节上我们正在从盛夏走向初秋。初秋,意味着落叶为时不远,凋零就在眼前。 ​​​

@茨冈女神 离我太过遥远。左顾右盼我的那一群同学,曾经的同事,有的已经完成了从老板到网约车司机的身份转换;有的正在为无休止的亏损,下一步该怎么办而发愁;有的被裁员找不到合意的新工作又不愿降尊屈就灵活就业,所以正在慢就业中;个别混得人模狗样的正在忙着招商引资、寻找新项目、搞出新政绩,意图再上一层楼;当然,也有那么三五个挣钱了发财了却纠结私产安全性的,先后移民他乡,还经常微信告诉我们千万别出来,国外没意思。

再瞧瞧我的老本行,满屏的青年失业率走高、经济景气PMI下滑、出口下降、进口下降、房地产继续下滑、CPI未能守住零……经济数据已经抢在节气之前落叶缤纷,显示出阵阵寒意了。

读者们可能看不懂我的多愁善感了。其实我只想告诉你们:

一、物价指数衡量着经济的节气

8号海关公布了外贸数据,大家揪心于商品出口怎么三连跌,跌幅还逐月扩大了。9号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物价数据,大家更不乐意,股市全线收跌。因为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29个月来首次下跌,工业品出厂价格已经连续10个月下跌。

2023年7月份,衡量消费品与服务供给与需求平衡程度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3%。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7%,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1.3%,服务价格上涨1.2%。

7月份,CPI环比上涨0.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1.0%,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下降0.1%,服务价格上涨0.8%。

7月份,衡量工业品供求平衡程度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4.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5.5%,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4%。PPI环比下降0.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下降0.4%,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3%。

衡量制造业对上游原材料与产品供求平衡情况的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6.1%,环比下降0.5%。

CPI同比下降0.3%,PPI同比下降4.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6.1%,这三个物价数据反映出我们宏观经济目前处于严重的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零下温度的深秋季节。

其中CPI自2021年2月以来首次下跌,但此前大多处于低于2%的低通胀类通缩状态。PPI则持续下跌了10个月。

二、目前的物价形势意味着我们的宏观经济节气已经走到了深秋

物价指数是衡量宏观经济总供求状态的综合指标,也是经济冷热的温度计。一般来说,当物价指数无法上涨而扭头下跌,并持续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意味着经济降温了,物价指数的跌幅,就是宏观经济的零下度数。

当CPI与PPI涨跌并不同步时,我们又如何看到经济的准确温度?

CPI和PPI衡量着宏观经济不同侧面的温度,他们加权平均之后,类似于GDP缩减价格系数,这就是宏观经济的温度计。

比如2023年一季度,现价GDP同比增长5%,可比价同比增4.5%,价格缩减系数为100.5%,即综合物价上涨0.5%。二季度,现价GDP同比增长4.8%,可比价同比增6.3%,价格缩减系数为负98.6%,即综合物价下跌了1.4%。

按这个结果逆算出CPI和PPI的权重,再计算出各月的综合物价涨幅,我们即可发现,2023年3月份开始,CPI和PPI加权的综合物价指数即开始同比下跌,跌幅从3月份的0.3%,逐月扩大到6月份的1.6%,7月份略有收窄到1.5%。宏观经济的温度连续四个月为零下了,秋风瑟瑟,草木萧疏,妥妥的深秋气节了。

初秋气温开始下降,到深秋温度已经低到南方要穿羊毛衫,北方要穿羽绒服了。温度降低必将带来的而一个物理现象是“热胀冷缩”。“热胀冷缩”体现在经济上,“热”就意味着需求旺盛,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资产膨胀,经济规模扩张。“冷”必然是需求低迷,供过于求,物价下降,资产缩水,经济增长困难。

三、经济深秋会不会是暂时性的低温假象?下半年会不会温度转暖?

7月17日付凌晖表示,今年下一阶段,供求关系会逐步改善,食品价格会季节性回升,服务价格会上升,去年高基数(翘尾因素)会消除,价格会回归合理水平。

首先我们看看翘尾因素。

国家统计局董丽娟在解读7月份物价时介绍,据测算,在7月份0.3%的CPI同比降幅中,上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上月为0.5个百分点;今年价格变动的新影响约为-0.3个百分点,上月为-0.5个百分点。大家注意到了吗,CPI的翘尾影响,全集中在上个月,影响幅度为-0.5%,翘尾影响消除要等到2024年6月。

在7月份4.4%的PPI同比降幅中,上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1.6个百分点,上月为-2.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下半年PPI中去年的翘尾因素消失后,最多下跌幅度收窄1.6个百分点,但上个月新增的翘尾因素-2.8个百分点,要持续影响PPI下跌到2024年6月。翘尾因素已决定了下半年物价的基本趋势还是下跌。

其次是国内需求。

衡量需求的,首先是收入。我们的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长期低于GDP的增长,这已经决定了总需求必然小于总供给。与此同时,我们的居民收入中消费率较低而投资率较高的中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又快于消费率较高的低收入阶层。2023年上半年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6.5%,但收入中位数仅增长5.4%。这两个因素叠加,决定了居民消费能力与供给之间的差距。

第三是海外需求。

由于我们的制造业产能在满足内需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满足外需的,在外需收缩时,供给对内需的过剩会加剧。而我们的商品出口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下降幅度达到2位数,下降原因主要为发达国家供应链分散,交给我们的订单将逐步减少。

目前的通胀和贸易数据,已经非常明显地反映了购买力下降和消费者信心的疲软。而制造业活动连续四个月萎缩,也同时反映出出口需求的萎靡不振。这些因素决定了在今后一段时间,宏观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的状况不太可能改善,加之翘尾下降因素的叠加影响,经济持续低温,综合物价持续下降的趋势,至少会持续3-4个季度。

四、经济的深秋也会存在结构性的温差

即使在深秋,幅员辽阔的中国,有些地方只穿毛衣,有些地方要穿羽绒服。

经济上的深秋,总体上称之为通缩,但目前的结构也体现出通缩与通胀并存。这种结构性差异体现在:

第一、刚性需求产品通胀,弹性需求产品通缩。

那些需求与收入关联度不高的刚性需求产品,有钱没钱你都要消费,供求会略有紧张,价格会略有上涨。比如柴米油盐,比如公交医药,比如水电学费;而那些需求与收入关联度较高的弹性需求产品,会因为收入预期低迷而明显收缩,导致这类产品供应过剩,价格下跌。比如房子、汽车,比如装修建材、耐用消费品。

第二、国资定价权的产品与服务通胀,市场竞争的民资产品与服务通缩。

大多国资经营的商品与服务项目,一般具有垄断性,竞争性不足,供求关系对其影响失效,因此其产品与服务即使供应过剩也会涨价,比如汽油柴油,食盐香烟,医疗费学杂费。但市场充分竞争性的以民营资本经营为主的产品与服务,市场规律会起到充分的作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第三、7月份价格上涨的要么是刚性产品与服务,要么是以国资为主的产品与服务。

7月份CPI环比涨幅超过1%的小类,一是旅游,环比上涨10.1%,二是交通工具燃料,环比上涨1.9%,三是中药,环比上涨1.1%。

CPI同比涨幅超过3%的小类,一是旅游,同比上涨9.1%,二是其他用品和服务,同比上涨3.5%,三是中药,同比上涨4.1%。

五、我们该如何缩短走向春天的距离?

经济温度计显示持续零下低温,感觉寒冷的市场主体正在发出希望更多的政府刺激措施的呼声,而货币与经济主管部门也在努力应对房地产行业的疲软、外贸收缩和内需放缓,采取了继续降低利率、扩大负债、提供税收优惠、刺激住房、汽车消费的措施,试图投射对经济的信心。

但我们需要注意到,我们的内需不足,居民消费率较低,是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金融政策所导致的,居民受制于政策,想扩大消费而难以动弹。

与此同时,我们现有刺激经济的大多数措施,还是围绕着供给侧做文章,还是希望通过增加对供给侧的投资、扩大供给能力来带动消费。但十来年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通过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之路已经完全失效。

不难发现,无论出台多少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的措施,都不如继续改革开放,减少政府投资,动真格增加居民收入、降低居民负担。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第一、增加国民收入分配制度中劳动者所得的比例,一年提高一点,争取10年内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接近美国;

第二、釜底抽薪,迅速压缩政府投资,将有限的政府资金用到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加社会保障水平、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上来。

第三、改革社会保障体制,逐步缩小国有单位与民营单位的社保水平差距,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保水平差距,争取10年内建立统一的单轨社保制度;

第四、降低居民存量贷款利率,每年降低0.2%,10年左右将贷款利率降低到与美国接近的水平。

第五、近1-2年,将国有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一半,拿出来平均发给全国居民,每人每年大约可以发1万元。从已经普遍发钱经济体的效果来看,每年给居民发14万亿现金拉动经济的效果,肯定超过50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效果。

第六、面对西方国家分散供应链带来的外需订单回落,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如同1980年代开启改革开放大业,2000年代加入世贸组织一样,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继续改革开放。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走出经济低温时节,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迎来新一轮经济温度转暖上行周期!

【作者:徐三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