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客户争取大额存单额度,已经跟分行吵过很多次架了。”8月17日,在股份制银行北京一支行工作的小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小刘表示,前不久一位客户要存1500万元的大额存单,考虑对方后续还会有资金进入,作为客户经理想尽量帮他申请额度,但最终只申请到500万元。
近期,《华夏时报》从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目前大额存单额度十分紧张,一些国有大行客户经理直接表示“现在没有大额存单了”“等到年底才能买”,即使有额度的银行也设置了多重购买门槛。
(资料图)
在8月15日央行“超预期”降息后,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呼声再起,银行这场“息差保卫战”进入到了深水区。
小刘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目前,其所在银行大额存单仅供“一年期定存”销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支行,未达标的支行不再提供。
“各机构提高一年期定期存款销售的重视程度,推动低成本存款增长。”前不久,小刘收到通知中表述。
压降负债成本
自去年以来,受到理财市场波动的影响,大额存单销售走俏,同时,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很多投资人抱着“买早不买晚、买长不买短”的想法,更加积极抢购长期大额存单。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金融机构发行大额存单5.3万期,发行总量为12.7万亿元,同比增加1.3万亿元,增幅为11.4%,当年大额存单发行量达到了2015年6月推出以来的最高值。
然而,市场利率继续降低,存款定期化、长期化推高银行成本,银行净息差承压已触及1.7%的警戒线,银行“息差保卫战”到了关键时刻。今年以来,银行对大额存单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只有新资金进入才能购买大额存单。”小刘介绍,其所在支行虽然有大额存单额度,但也设有购买门槛,毕竟额度有限。之前为了给客户申请大额存单与分行吵过架,现在其所在银行资金1亿元以上才能申请白名单,但最终能不能买到,买到多少额度,还得跟总行单独谈判。
他进一步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行里对一年定存销量有考核指标,重点任务是降低负债成本。”
目前,银行已经开始控制大额存单发行量。数据统计,2月大额存单发行数量694只;5月大额存单发行数量为490只,较2月减少200多只,较4月也少了100多只,环比下降15.22%。
多家受访国有大行网点客户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没有大额存单了”,还有些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定时发放,客户需要按时抢购或跟客户经理提前预约。
其中一名国有大行客户经理提到,购买大额存单需要等待,普通客户可能要等到年底才有额度。
而为了揽储,一些中小银行长期大额存单利率仍然能高达4%。对此,一名城商行客户经理透露,其实额度也很紧张。“市场利率下行,中小行负债成本更高,尤其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太高,现在释放的额度,都是根据到期产品量来定的。”
银行在“减量”的同时,也不断调整大额存单利率,目前多家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与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相差无几,大额存单利率优势并不明显。
“就差一点,大额存单还得预约,很多客户就直接买定期存款了。”小刘介绍,其所在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1%,大额存单三年期利率为3.15%。
同时,一家国有大行客户经理也介绍,该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为2.9%,普通定期三年期利率为2.85%。
一家山东地区城商行客户经理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已经没有3年期大额存单了,此前总行觉得我们发得太多,增加了负债成本,大额存单利率还会降。
目前,定期存款及大额存单利率会进一步下调,几乎成了业内共识。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先是调降公开市场逆回购(OMO)操作利率10个基点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15个基点,随后又将三个品种的常备借贷便利利率(SLF)下调10个基点。
MLF的“降息”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市场人士普遍预计,随着MLF利率下调,接下来LPR报价或将进一步下行。
降息之下,银行的负债压力骤升,同时存量房贷降息呼声再起,为银行“保息差”带来了新的难题。
此前,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华夏时报》等记者表示,当前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快速收窄,对于银行业可持续经营、继续让利实体空间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形成侵蚀,保护好贷款利率水平的底部区域、引导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呵护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空间,也成为央行的重要任务。
一手稳息差一手保中收
近期,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吐槽:“不买理财不给大额存单额度”。对此《华夏时报》记者联系多家银行网点,暂无客户经理明确提出“配货”要求。
小刘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存款永远是第一考核指标,谁想把表内产品转成表外?原来看到这个消息会觉得很荒唐,但现在来看,又觉得理解。
小刘介绍,其所在银行虽然对理财没有考核,但是跟绩效挂钩,要是完不成任务量绩效就不发。
“原来有客户买理财,我都要劝他理财收益有风险,不如买定期存款,现在我会劝他买保险。”一城商行银行客户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不只看存款量,还要看中收。
从2022年年报数据来看,银行财富管理中间业务收入普遍承压,多家银行出现下滑。而作为非息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稳住中间业务收入,提升其收入贡献占比,成了几家大行近两年正在深度思考的问题。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受到2022年权益市场震荡、资管新规全面实施等因素影响,代销理财、基金、信托等产品带来的收入减少,而保险符合银行客户稳健的投资需求,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银行可凭借渠道优势快速做大规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
《华夏时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尽管预定利率3.5%的寿险产品已下架,但银行推销保险产品的力度丝毫不减。
“卖保险是每个理财经理必须攻克的难关。”上述城商行客户经理提到,现在行里整天催着去卖保险,除了保险,还有基金和黄金。
有分析人士提出,一般而言,在银行的中收体系中,自营理财、结构性存款的中收最低;贵金属、代销基金、代销理财、代销保险的中收都比较可观,其中保险带来的中收贡献,在各类代销产品中排在前列。
早在2018年,就有国有大行在年报中披露出,该行前一年代理保险产品的手续费费率是卖银行理财产品的109倍、卖基金的8.35倍、卖信托的4.12倍。
从银行代销保险手续费看,该行平均费率为4.11%,另一家股份制银行为5.97%。
当然,同一家银行对同一家保险公司的手续费协议,因缴费方式不同、险种不同都有区别,同一家银行与不同保险公司签订的合作的手续费率也不一定相同,因此根据年报数据算出来的只能是一个平均水平。
“代销基金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同比下降,但代理保险收入支撑作用明显。”邮储银行在2022年年报中表述,该行通过加强资产配置、积极把握客户保障需求,代理保险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从年报中可以看出,邮储银行2022年代理业务的增长十分亮眼,实现了同比34.64%的增长,收入167.99亿元。
在股份行中,招商银行代理保险收入在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从2020年的19.43%提升至2022年的41.1%,将近半壁江山;平安银行2023年一季报显示,其代理保险收入13.18亿元,同比增长83.8%。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行代销保险业务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近期银行发力代销保险业务,保险部门积极发力拓展业务,在增加中收同时,也有助于获客。
同时,周茂华提到:“此举也有助于银行增加负债存款。保险公司相关产品获得的客户保险资金一般会选择有合作关系银行代为托管。”
工银安盛人寿总裁吴茜在公开场合提出,疫情之后,银保带来了高速的成长,去年已经超过了代理人渠道,成为了第一大渠道。
“面对银保渠道的发展和未来,双方应该生态共建、价值共创,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满足客户风险保障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吴茜指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关键词: